应璩
``` 茫茫九州内,莫作帝者民。 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 【注释】: - 茫茫:广阔无垠的样子。 -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泛指整个中国。 - 莫作:不要做。 - 帝者:帝王或统治者。 - 民:普通的人或老百姓。 - 忠信行:忠诚诚信的行为。 - 莫非:难道不。 - 帝者臣:帝王之臣。 【赏析】: 《百一诗》是三国时期魏应璩的作品,共有五首诗,每篇均以“百”字开头,共“一百零一个字”
【注释】 百一诗:汉扬雄《方言》卷十三:“百人之辞,百句谓之‘一诗’。”《史记》卷一百零四:“扬子云游于三辅,因家京师,著书百万言,为太史公赞之。”《汉书》卷三十上:“《百一》之篇,其言颇怪迂,非圣人之意也。然其大指可见矣。夫贤圣御世有方,犹人君承治有道,故能久传而不绝。” 行道人:《礼记》:“行道者,行于道路,见有悖逆不孝者,则以杖叩其头,而谕谏之。” 陌:田间小路。三叟:三个老人
```json { "诗句": "小儿抚尘。", "译文": "小孩子们在抚弄灰尘。",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个孩童在拂去尘埃的场景,表现了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性格。" }
大魏承衰弊,复欲密其罗。 蚍蜉犹见得,何云鳅与虾。 狴犴既已备,炊复置黄沙。 诗句释义: 1. 大魏承衰弊:“大魏”指的是强大的魏国,“承衰弊”意味着在经历了一些衰落之后试图复兴或改善现状。 2. 复欲密其罗:“复”表示再次,“欲”是想要的意思,“密其罗”则是指加强防范,严密布下罗网或策略。 3. 蚍蜉犹见得:“蚍蜉”指微小的蚂蚁,用来形容小人物或微不足道的力量
《百一诗 其十七》的诗句及其翻译、赏析如下: - 诗句释义:丰隆赐美味,受嚼方呥呥。 - 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风神,赐美味象征自然恩赐与滋养。 - 受嚼方呥呥:指品尝美味后满足地咀嚼。 - 诗句释义:鹿鸣吐野华,独食有何甘。 - 鹿鸣:古代诗歌中常以鹿鸣比喻美好或和谐。 - 吐野华:形容食物丰盛,野花般多彩。 - 独食有何甘:独自进食时,难以体会分享食物的快乐。
【注释】 汉末:东汉末年。桓帝:东汉皇帝刘志的庙号,公元147—167年在位。马子侯:汉代人名,以善音律见称。识音律:精通音律。陌上桑:乐府旧题,为民间叙事诗,内容多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反言凤将雏:反用《诗经·小雅·斯干》“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意,谓男子所爱者非其妻,而另有新欢。左右:指宾客。伪:假装。摇头:讥讽马子侯虚伪。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善于音律的人,因自恃精通音律
诗句:洛水禁罾罟,鱼鳖不为殖。 译文:禁止在洛水中捕鱼,因此鱼鳖不能繁殖。 注释:罾罟(zēnggǔ)- 一种用来捕捉鱼类的网具,这里指禁止捕捞的工具。殖-繁殖。 赏析: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矛盾与人民生活艰辛的诗篇。通过禁渔政策来观察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困境。诗中反映了由于统治者的禁令,导致鱼鳖无法繁殖,进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揭示了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民众生计的行为
【注释】 百一诗其一:《诗经》中的《大雅·抑》中有“邦之杌陧,靡所止焉”一句,后来就以“下流不可处”为比喻,指官场中那些小人。君子:此处指有德望的官员或君子,慎厥初:谨慎地对待最初的事,慎重其事。名高:名声很高。不宿著:不能长久地存在。易用受侵诬:容易被人陷害诽谤。后者:指那些因失宠被免官的人。隳(huī):毁坏、废弃。有人适我闾:有人来到我的家。闾,古时指里巷。田家无所有:我家穷得一无所有
百一诗 其十三 人才不能备,各有偏短长。 稽可小人中,便辟必知芒。 注释与赏析: - 人才:指具有才能的人。 - 不能备:无法全部具备或满足。 - 各有:各自不同,有所差异。 - 偏短长:指人各有所长也有所短。 - 稽:查考,此处指审查、观察。 - 小人中:指世俗之人中的一部分。 - 便辟:指善于迎合奉承的人。 - 必:必须,必然。 - 知:了解,知道。 - 芒:这里指小的缺陷或弱点。 译文
【注释】 百一诗,指唐代诗人张说所作的《千言百态》。其五,是其中的第五首。 散骑,官名,汉代有散骑常侍,唐代亦有,为皇帝的近侍官员。师友:朋友,同僚。 朝夕进规献:早晚都来进献规劝和建议。 侍中:指门下省侍中之职,掌管机要文书。主喉舌:掌管国家的言论与文辞。 万机:指朝廷的一切事务。不(pú)乱:即“不紊”,没有扰乱之意。 尚书:指吏部尚书,掌管官吏任免等事宜。统庶事:主管百官的政务。 法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