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
江城愁感 书馆添幽趣,山光雨后佳。 夕阳明耀塔,秋月冷空斋。 流水高人调,乘风壮士怀。 不堪萧瑟感,风露立闲阶。 注释: 1. 江城愁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慨之情。 2. 书馆添幽趣:在书房里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的氛围。 3. 山光雨后佳:形容山光与雨后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 4. 夕阳明耀塔:夕阳映照下,塔楼显得更加辉煌耀眼。 5. 秋月冷空斋:秋夜的月光清冷而宁静,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山水甲天下:形容桂林的山水非常美丽。"山水"指自然景观,"甲天下"则表示在全世界都是最为出色的。 2. 经年快客游: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在旅途中快乐地游玩。"快客"意指旅途愉快。 3. 漓江缈千里:漓江流经桂林,其水色清澈,山景秀丽。"缈"是遥远的意思。 4. 又动别离愁:由于旅行的原因,又增加了离别的忧愁。"又动"表示再次引起。 5. 飞电佳音捷:像闪电一样迅速的好消息
喜心兰兄至丙戌 握手三千里,离怀一笑开。 乍浮沧海棹,试问故园梅。 注释:与心爱的朋友见面时,我们紧握双手,跨越了三千里的距离,心中的离别之愁顿时消散。突然乘着海船飘向大海,询问故乡的梅花是否依然盛开。 译文:在分别之际,我们紧紧握手,跨越了三千里的距离,心中的离别之愁顿时消散。突然间,我们乘着海船驶向大海,询问故乡的梅花是否依然盛开。 喜心兰兄至丙戌 注释:我很高兴看到心兰兄来到我的家乡
诗句释义 1 “访古炎荒地,方从郭外游”: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访问古旧的炎荒之地时,正从城外开始游览。这显示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旅行方式,强调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旅程。 2. “云山曾入梦,冰井几经秋。”:描述了梦中常常见到连绵不断的山峦,以及记忆中多次经过的冰冷的井,暗示着这些景象对诗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深厚感情。 3. “松竹千重绕,烟霞四壁收。”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本题要求考生逐句解释诗句,并写出译文、注释以及赏析,因此考生在解答时,首先应理解全诗的大意和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进行翻译,翻译时注意关键字词的提示意义。最后再分析赏析。 屈指重阳近,登临兴不虚(“屈指”是“屈指数”的意思,表示时间接近)——重阳节临近,登高望远兴致勃勃。屈指数着日子,发现已经快到重阳节了;登临高处,自然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曾经沧海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送韦应物》。诗中描述了作者和友人相聚的愉快时光以及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送伯豫大兄旋里应试 - 送别朋友,祝愿其考试得志。 相聚忽半载,联床乐事多 - 与友人相聚的时间不长,但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 何期辞岭峤,依旧下牂牁 - 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离别了,但还是像从前一样一起前往牂牁(今贵州一带)。 有路青云上,乘槎淡海过 - 虽然离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注解和相关注释,理解诗句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最后结合题目的要求,分析概括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此题属于“鉴赏评价”类主观题,考生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内容及其艺术手法,并据此进行赏析。 本题是一道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欣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注释】 (1)又作佗城客:佗城,即广州,诗人在岭南为官。又作佗城客,指他再次来到广州做官。 (2)趋庭:走家访亲,此处指入朝为官。 (3)一身行万里:指旅途遥远,行程浩渺。 (4)三度涉重洋:指三次渡海到广东,这里指诗人多次来粤。 (5)满院绿蕉暗:满院子的绿竹蕉树已经长满了青翠,颜色暗淡了。 (6)堆盘红荔香:荔枝堆成盘子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7)重闱欣矍铄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形象表现、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时,先分析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和关键词进行分析。此诗首联写秋夜萧瑟,梦魂难归;颔联写残月映窗,勾起思乡之情;颈联写露冷萤飞不动,天寒雁声凄切;末联写想借筹边以报国恩。 【答案】 ①残夜:夜深了,指秋天的夜晚。②萧疏:冷落稀疏。③半窗残月影:月光斜照进来,映在窗上的只有一弯残月的影子。④千里故乡情
逐句释义及注释 1. 还家翻似客:回家后感觉如在旅途中一般,形容归心似箭。 2. 儿女一时喧:家中的孩子们突然热闹起来,可能是因为有重要的事情或者节日等。 3. 乱阁囊常碍:家里的杂物堆积如山,使得空间显得狭小和拥挤。 4. 新支榻不温:新换的被褥不够温暖,可能因为使用时间较短或材质不佳。 5. 缝裳促冬线:急忙缝补衣裳,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 6. 剪烛恋宵尊:用蜡烛点亮夜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