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聘
诗句:涧下水声寒,壑底松风静。时有清香度竹来,步月寻疏影。 译文:山涧的水声寒冷,壑谷底部的松风宁静。时常有清新的香气从竹林中飘过,我踏着月光寻找那疏朗的影子。 注释:涧水、松风、竹林、步月、疏影、清香、往事。 赏析: 本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与感慨。诗中的“涧下水声寒”与“壑底松风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寂静之美
【注释】 1. 烛花红:指烛光映红了烛花。 2. 六朝:指南北朝,即宋、齐、梁、陈等朝代。 3. 雁浦:指雁荡山的东面和北面。 4. 梅驿:指梅花驿,位于江西赣县。 5. 塞鸿:指塞北大雁,借指远行的人。 6. 正春浓:正好春天到来的时候。 7. 天涯行旅:指在天涯海角奔波的游子。 【赏析】 《三登乐·其一》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以“南北相逢”为开头
【解析】 此为一首寄人之作。“融融睡觉东风息,行到溪亭侧”,写词人与所爱之人相约出游,春风和暖,两人携手来到溪亭旁。“一枝梅玉似人人,索笑依然消瘦不禁春”是说,梅花的洁白如玉,美丽如人,但面对如此美景,词人却忍不住要笑,因为自己还是一个消瘦的人。“相逢试问情多少,应怪山翁老”,“山翁老”指自己因相思而憔悴、衰老。“翠罗高护结花邻,一任馀芳争学捧心颦”,词人用“翠罗”“花邻”形容梅花的美
东风寒绝。江城待得花枝发。欲知此夜碧天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减字木兰花 其四”,然后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并注意要结合诗中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此词是词人罢官归家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全词以“先生”开头,点明了写作对象和身份。“万卷书”三句,借读书来排遣仕途之苦。“似怯清寒”三句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春晓曲”、“木兰花慢”。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四句,下片五句。 殷勤:殷勤地、热诚地。 举白:把酒斟满。 昨夜东风犹有雪:昨日的夜风还有雪花飘落。 莫恨春迟:不要怨恨春天到来得晚。 曾见梅花第一枝:我曾看到梅花树上的第一朵花开放。 阴晴未决:天气阴沉,没有决定好是晴天还是雨天。 早晚清明新火活:早些时候就点燃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新火。 梦绕秦楼
诗句释义: 1. 酒晕从教上脸丹:这一句表达了一种轻松自在的饮酒态度。"酒晕"通常指饮酒后脸颊上的红晕,这里可能是指因为饮酒导致的脸颊泛红,而"从教上脸丹"则表明这种脸红是心甘情愿的,没有做作,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2. 春愁何事点眉山:这句诗描述了春天的忧愁如何影响人的容貌,使得眉间的线条显得特别深重。"点眉山"可能指的是由于愁绪重重使得眉毛变得特别浓密或弯曲,形成一种深深的眉形。 3.
【注释】 指剥春葱:指摘取嫩绿的春葱。蘋(pián):一种水生植物,可食。这里指采摘水芹菜。 秋藕不沾尘:秋天的藕,不沾一点尘埃。 眼波明处偏宜笑:眼神明亮的地方最适合微笑。 眉黛(diào)愁来也解颦:眉头一皱表示忧愁,眉毛画得浓黑可以掩饰愁容,所以“解颦”。 巫峡路:指四川巫山一带的险要之路。行云:指游子在外漂泊不定。 曲江春:指唐时长安城外曲江池边的景色,也是作者思念之地。 相逢细把银釭照
诗句: - 鹧鸪天 其四 雪梅 译文: 剪碎霜绡巧作团。 玉纤特地破朝寒。 疏花好向钗横见,瘦影难敲月堕看。 将旧恨,入眉弯。 不须多样缕金幡。 当时千点东风泪,怪见妆成粉未干。 注释: - 剪碎霜绡巧作团:形容雪花被剪裁、打磨后形成了一个个小团,形状如团扇。 - 玉纤特地破朝寒:形容女子用纤细的手指(玉纤)轻轻解开早晨的寒气。 - 疏花好向钗横见,瘦影难敲月堕看:描述雪花稀疏地散落在头发上
好事近 其二 枝上几多春,数点不融香雪。 纵有笔头千字,也难夸清绝。 艳桃秾李敢争妍,清怨笛中咽。 试策短筇溪上,看影浮波月。 注释: 枝上几多春,数点不融香雪。 - 这句话意味着树枝上盛开着许多春天的花朵,每一点都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雪花一样美丽。 纵有笔头千字,也难夸清绝。 - 即使用尽千言万语去赞美,也很难形容出这些花朵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艳桃秾李敢争妍,清怨笛中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