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行海
注释:江上烽火连天,到处都是战死疆场的战士留下的尘埃和烟雾。凤城是唐朝的京城长安城,这里指长安。这里的景色很美,但是看在眼里却令人伤感,因为春天已经过完了。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看到战乱后长安城的美景而感慨万分的情景。诗人以战争为背景,通过老母亲的眼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遁溪:即指浙江钱塘江上的六和塔,在杭州西湖西南岸。 译文: 白石矶头鹭鸶一丛,隔着烟雾何处传来夕阳钟声? 青山两岸人家稀少,不种桃花只种松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钱塘时所作。诗写钱塘江畔景色。首句点出“白石”,说明是在白石矶上。二句以“隔烟”“何处”等词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意境,使读者仿佛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夕阳钟声。三、四两句进一步写景,突出了钱塘江边的荒凉景象:青山连绵,人烟稀少
【解析】 本诗为五绝,首句“自永和溪上泛舟至馀不”,交代了诗人的行踪。第二句“水天空阔正斜阳”点出了时令是夏末秋初,天气晴朗,夕阳斜照;“正斜阳”表明诗人是在游赏。第三句“何处山川是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第四、五两句“望断吴云心更远,寒鸦成阵雁成行”描写了一幅大雁南飞、群鸦聒噪的图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译文: 在永和溪上泛舟游览到馀不山,水天一色,正逢斜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又年别年华,多在征途少在家”是第一句,诗人以“看看又年别年华”起头,点明时序,说明自己与友人分别已经不止一次了,而自己却仍奔波在外,不能回到家乡。“多在征途少在家”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旅途的艰辛。“一种客怀清更苦,水村山涧见梅花”,写诗人在异乡漂泊,心情十分郁闷,但一想到家乡有梅开,便觉得心头稍安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了解诗意,然后抓住主要元素,如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分析判断。 第一句“邻鸡三唱趣行舟”,意思是邻居的鸡已经叫了三次催促着去乘船。诗人用“趣”字,表现出诗人急切的心情。“趣”是趣意,意为趣向,即有目的地去追求。 第二句“霜结银花满树头”,意思是树枝上积雪像银花一样晶莹洁白,这一句描绘出了一幅冬日雪后山村的美景图。
诗句解析 1. 回龙桥:指位于某地的一座桥,可能因形似或寓意而得名。 2. 晚望:傍晚时分远眺的情景,通常带有一定的怀旧、思念之意。 3. 忆龙回:这里的龙可能指某种动物或象征,而“龙回”则表示对过去的回忆或某种事物的回顾。 4. 营角呜咿怨落梅:营角可能是一种古代乐器,其声调悠扬,发出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哀愁。"落梅"则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5. 旦暮北风:早晨和晚上的风
注释: 片帆明日下长洲,今日分携浙水头。 今日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明天就要乘船出发了。 回首故乡犹更远,雁来红叶夕阳秋。 回头看看故乡,发现它似乎更遥远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片帆明日下长洲”,描绘了诗人将乘坐一片小船,离开长洲的场景。长洲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区,诗人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第二句“今日分携浙水头”
【解析】 “吴山”“越山”指代吴越,即今江苏、浙江一带。海门:指长江口的入海口,是长江与东海的分界线。 【答案】 示例一 独立吴山望越山, 故乡犹隔苍茫外, 一点征愁落日间。 译文:在吴山独自站立遥望着越山的方向,我的故乡依然远远地隔在茫茫之外,在这苍茫中飘荡的一点忧愁随着夕阳渐渐降落。 赏析:此诗写诗人在吴山遥望越山之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句交代了地点,二句写出了时间
第一句:沿着上竺闲适而行,至后涧题咏所见。 第二句:小径旁生长着青苔,顺着溪水斜着生长。 第三句:行至松树的树荫尽头处,看到溪水的岸边。 第四句:绕屋而开的花儿并不是旧主之花,而是新来者。 第五句:隔着树林,隐隐传来阵阵炊烟,那是谁家呢
注释:长安城外有垂杨,送别思上人回湖州。溪上蘋花满船香,思上人归途风景好。明月照人应有恨,思上人心似秋月明。西风吹雁不成行,思上人心如秋雁远。 赏析:此诗为送别之作。首二句写离别之地和环境,“别垂杨”即指送别之地在长安城西的垂柳下。垂柳依依,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四句写诗人对友人的关切,“明月”与第二句中的“垂杨”相呼应,而“应有恨”则表明了诗人对友人归途的担忧。后四句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