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空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然后是对应的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在注释中添加必要的关键词。最后附上赏析。 第一句 “东山东游形吊影”,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东山东游的情景,形吊影可能指的是诗人独自行走时的孤独身影。 第二句 “闭门作夏山房冷”,这句诗描述了诗人闭门造夏的场景,山房冷可能意味着诗人内心的寒冷或孤独。 第三句 “两士能来共寂寥”
【注释】 擘(bó):劈开。太华: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县东南。造:建造。大歇堂:即大佛寺,位于陕西宝鸡市境内。事成办:事情都办妥了。 【赏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建造大佛寺的七言绝句。《全唐诗》中没有收录这首小诗,但它在《全唐诗外编》中被收入。 首联“擘开太华手,生铁铸就汉”,意思是说,华山的岩石,经过人工加工后,就像生了铁一样,用来铸造佛像,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这里的“太华”指的是西岳华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1. 送圆上人归云居: -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圆上人(可能是指一个僧人或道士)的深厚情谊。 - 诗句“送圆上人归云居”直接点明了送别的主题。 2. 康庐诸峰欧阜殊,寺称天上众五湖。: - “康庐诸峰欧阜殊”,描述了康庐地区的众多山峰,形容它们独特且壮丽。 - “寺称天上众五湖”,意指这座寺庙如同天上的五座湖泊一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宿云水寺》。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与胨儿 云水四方人,同居九十日。 大光明藏中,各各不相识。 月兔晓东生,日乌夜西出。 善现问瞿昙,般若波罗蜜。 注释: - “与胨儿”:这是一首佛教诗歌,可能是在描述一个佛教修行的场景。 - “云水四方人,同居九十日。”:云水四方的人,指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一起修行。他们共同度过了九十天的时间,共同学习佛法。 - “大光明藏中
送愿兄化永嘉 其一 秦溪在处皆招提,我此东山为最上。 非谓丰庖丽堂宇,于中坐此真导师。 如火周空拟则焚,如鼓涂毒闻则死。 痴禅眇劣渠得知,但以情疑实相法。 我观此会比丘众,一一从其法化生。 混而不杂如千光,用而无畏如师子。 汝宜于此办肯心,此心一办一切办。 善哉遍界尘劳门,悉是东山大智海。 【注释】 1. 秦溪:即永嘉江,发源于福建武夷山,流经浙江温州。 2. 东山:在今浙江省温州市境内。 3.
注释: 与珍道者造东山寺前石桥 灌溪劈箭虽云急,截流过者脚不湿。 东山一水人不惊,拟动脚时滩下立。 如何咫尺东山门,在眼可望不可及。 珍公老手但问渠,自有方便令人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珍道者一同建造东山寺前石桥时所作。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第一句“灌溪劈箭虽云急,截流过者脚不湿。”描绘了水流湍急的场景,但诗人却以轻松的心态面对
注释: 君不见东山老人僧中月,法惟直指初无说。 有众如云来不休,有饭如山供不彻。 印道人,善时节,不持应器循门乞。 只募同心一万人,请将大地为檀越。 或宽平,或曲折,与我福田衣不别。 二彼虽无施受心,万斛千仓从此出。 若见闻,宜猛烈。 莫守从前悭吝穴。 些儿信种落其中,遍界灵苗齐秀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寓言诗。诗人以送别印道人为题,通过描绘印道人的形象和行为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送愿兄化永嘉 其二:这是诗的第一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愿兄"指愿愿兄(即作者),"化永嘉"可能是祝愿他能够平安地到达或成功完成某事。"其二"可能是指这首诗的第二部分,也可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暗示接下来的诗句。 2. 脩途初发步,步步要相似:这两句描述了出发时的情景,"脩途"可能意味着艰难或者漫长的旅程,"初发步"指的是开始行动
【注释】 至:极。乞:乞食,向人乞讨。无求:不求。苟得:苟且得到。旨:指道义。心与白云居:意谓心如浮云一般自由自在。迫夏归来不:迫近夏天才回来。 【赏析】 《送茶头并化士其十》,作者不详,内容为赠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一位僧人的赠别,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清高自洁的道家思想及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追求,反映了作者鄙夷世俗、追求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 首联以“乞”字起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赠茶头并化士》。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佛子平居观世间,皆谓圆融无杂坏 —— 佛弟子平常观察世间万物,都认为它们是圆融无瑕、不杂乱破碎的。 使其应入如所观,与夺交驰还窒阂 —— 如果它们应该进入的境界,那么就会如其所观般,与之融合而不发生冲突,但有时又会出现阻塞的情况。 我尝行乞今示汝,要得圆成先击碎 —— 我过去曾乞讨过东西,现在我把这些东西展示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