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诗句释义:遍插茱萸又这个日子,旅途中高朋满座倍感亲。 落将乌帽无他客,湿尽青衫有四人。 译文: 在这一天,大家把茱萸遍插起来,庆祝又到了重阳节。虽然路途遥远,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亲人的团聚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重阳节的节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亲情的感慨。诗中的“遍插茱萸又此辰”,象征着重阳节的到来,也寓意着家人的团聚。而“旅中高会足情亲”,则表达了即使在旅途中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城南芳树倚崔巍: 注释:“城南”指代地点,可能是诗人的居所或活动场所附近的区域;“芳树”指的是树木,特别是指秋天里常见的树木,如枫树、槭树等,它们在秋天常呈现出艳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息。“倚崔巍”形容树上的枝叶高高耸立,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觉。整句的意思是说,在城南地区,那些树木在秋风中显得更加挺拔和壮丽。 2. 九日群贤授简来: 注释
【诗句释义】 九日南安登高寄怀丁观察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诗人在南安登高并怀念丁观察兄弟。 江城欲去更迟留:江城即指福州。诗人本打算离去,但因重阳节而留下。 令节来登最上头:最上头是福州的最高点,也就是现在的鼓山顶峰。 九日岭宜今日到:重阳节登山的高峰,应当是九日峰。 万年人记昔年游:万年县是福州的一个县,当年这里的人还记着诗人过去游览过这里。 酒思白社何时醉,诗爱蓝田孰可酬
【注释】 九日集玉粟:在重阳节时聚集。玉粟:指宴会。鹤问至:诗人自号为鹤,所以此处用“问”字。支、蒸:二韵。分得:得到。支、蒸是唐代的地名。 【译文】 阶前流水绿差差,正是天涯木落时。 乌榜乍归江上客,黄花初放酒边枝。 知交渐少原须重,宴笑无多最可思。 尽日疏帘湘簟静,不妨同看谢家棋。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诗人流寓江陵,与友人相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文内容的能力。 “九日集玉粟称言斋时鹤问至自秋浦分得支蒸二韵”:我于重阳节这天,在玉粟斋召集了诗友聚会。这时,高士林的鹤来访,我问他从秋浦来的经过。 “兴发何须折简曾,偶闻高会拂苍藤”:我兴致勃勃地挥笔作诗,何必向人写信去请?只是偶尔听到高士林在苍藤下开宴饮酒,便来参加他的盛会。 “花前聚首人无恙,月下掀髯我尚能”:在鲜花环绕的庭院中,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诗句释义: - 江山处处有楼台,秋气偏从此地来: 描述秋天时,无论是哪里的山野之间,都可以看到高高的楼台与树木。这里的“秋气”指的是秋天特有的气息。 - 千古伤心杨柳笛,一时到口菊花杯: 用“杨柳笛”和“菊花杯”象征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及变迁,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感慨。 - 迷花黄叶寒烟冷,隔岸青峰晚照开: 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花木凋零,烟雾缭绕,远处的山峰在夕阳下若隐若现,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九日重阳节。诗人与同人一起登上梅花岭,因见霜侵两鬓,便想到自己已到暮年,但登高有感,却无愧色,仍能抒发壮怀,写出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首句起笔点明时令,“九日”指初秋时节。“梅”,指梅花岭。“梅花岭”,又名梅岭,在今江西南昌市东,为赣江中游的一座山,山上多梅,故有此称。岭上梅花盛开,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次句点题,说正值重阳佳节,大家相邀登高。“正见”
【注释】 萧萧:风声,形容树叶沙沙作响。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这个节日有登高远望的习俗,即登高节。 学士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山上有许多亭台楼阁。 题石:在山崖上题刻诗词。 塞雁:指北方边塞的飞鸟。带晚霞:指天空中晚霞的颜色映衬着它们。 黄:黄色,这里指菊花。种:栽种,种植。 赏析: 这首七绝,以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愿望。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译文】 九日,我停泊在鸳湖边怀念内子。 我们曾一起到过湖畔,如今又来到这湖边的秦台之上。 画省金门我们携手走过,在槐安殿一霎留连。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个月圆之夜,书前件件都如数归还。 人并不远,看泪影,模糊双眼。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称重阳节。 泊鸳湖:停在鸳湖边。 集贤宾:词牌名。 秦台跨凤思那年:登上楼台眺望凤凰山,想起那年春天的游踪。秦台,指凤凰山。 记同到湖边
【注释】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鸳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二郎神:唐教坊曲名。此词为登高之作,抒写自己对妻子的思恋之情。 【译文】 霜花如剪,我不禁感叹,柔肠和孤帆一起卷入波涛;六尺高的蓬窗没有多少扇,装不下离愁别绪,哪堪忍受那万般忧愁!宋玉悲凉,骚人屈原怨恨,都砌就了相思一片,凄然的影子,洒落青衫,秋风中泪滴灯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重阳节时,作者与妻子分别后思念妻子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