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主题。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采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通过山水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的主题围绕着“水”和“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我们将逐句解释这首诗: 1. 烟霞在樵南,石泉在樵北。千里有神交,况复去咫尺。 烟霞:指山间的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樵北:指山北边,靠近樵夫居住的地方。 神交:形容彼此心灵相通。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诗句释义 1 初从西湖行:开始时,我在西湖周围行走。 2. 未弄西湖艇:没有使用过或操作过西湖上的船。 3. 西湖景若何:西湖的景色如何? 4. 举目望逾迥: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湖面非常遥远和宽广。 5. 迄尔湖中山:到达了湖中的山。 6. 悠然见孤影:在湖中看到孤独的身影。 7. 湖光有明灭:湖面上的光影时明时暗。 8. 山影常静正:山的影子总是很平静。 9. 欲飞山顶眠
【解析】 1.“赋得照石赠李邦直之绩溪令”:题目中“赋得”表明是一首七言律诗;而“照石赠李邦直之绩溪令”则表明这首诗的题意是赞美李邦直,并以此作为赠给他的礼物。 2.“我闻绩溪有奇石”,首句点明地点和对象,交代了诗歌创作背景。绩溪位于安徽南部,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自然景色十分迷人。 3.“明能鉴物高几寻”,诗人对石头进行了描绘,写出了石头的外形特征,突出其特点。 4.“云开雨过光如刮
圣王临兆民,凛如朽索驭。 六匹马昔贤忠爱深,峻坂不敢驰驱下。 安不忘危古所嘉,敬恭一念思无邪。 周瑶池,汉渥洼,唐舞倾杯貌玉花。 注释: 1. 圣王:指的是英明的君主。 2. 驭:驾驭。 3. 六马:指六匹骏马。 4. 峻坂:险峻的山路。 5. 安不忘危:意指在安全的时候也要时刻警惕危险。 6. 敬恭一念:保持恭敬和专注的心态。 7. 周瑶池:传说中的神仙之地。 8. 汉渥洼
【注释】 嶷嶷:高峻。泠泠:清冷的样子。一坐:一时,片刻之间。松竹:指隐居山林的人。巢父、许由:古代隐士的名字。挂瓢:把葫芦悬挂在树枝上,表示不慕荣利。树杪:树枝顶端。 【译文】 山岩上的石头高峻挺拔,山泉水清澈冰凉。一个人坐在树林中片刻间就能让两耳清净。你不觉得像过去巢父、许由那样,把葫芦挂在树上万事都放下了吗?世上的荣华富贵像流水一样地消逝,我只要青山永绿,春天和秋天自然交替。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童子汪大通的,通过描述一个九岁孩童的才华和智慧,表达了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句翻译 1. 童子挟笔艺:童子手持笔墨,展现出他的文学才能。 2. 肃恭来见予:他恭敬地来到我面前。 3. 九岁如成人:九岁的他就像个成年人一样,表现出成熟的态度。 4. 应对有疾徐:在回答我的提问时,他的回答既有急迫也有缓慢,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 5. 虽然未知学:虽然他还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
梧窗赠林县博坛 《梧窗赠林县博》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借物喻人,通过梧桐树的成长过程抒发对人才的爱惜与期望。 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倬”通“卓”,高大的样子) 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沾濡”是浸润的意思,“风露”指自然的风雨和日光) 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毫芒”是微小的意思,“丈寻”是丈长的树木) 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凤凰和瑟琴都是古代的珍禽异宝,用来比喻贤才)
【注】: 梧窗:指窗户。县博坛:县学,博学之士聚集之地。 【译文】: 我深深喜爱窗中的人,他正在读书学习,窗外的梧桐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观察梧桐,他能领会到自然的规律,这使他掩卷后能与圣人的心灵相契合。天下和国家的根本,都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明白的道理就像指路明灯一样,可以指引人们去认识真理。如果他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所学的东西就会是无用之物。只有树立了崇高的道德
【解析】 “师道久不立,斯文亦云芜”:教师之道久已不立,儒学之书也荒废了。“伪”,这里指假的、虚伪的。“末”,末流。“胜”,胜过。“迷”,迷失,这里指被错误的东西迷惑。“嗜欲”,嗜爱欲望。“明”,使……明亮。“污”,玷污。“知本”,知道事物的根本。“敷”,陈述。“惟”,只有。“相须”,互相依靠。“跻趄”,形容人行走缓慢、迟疑的样子。“黄岩”,黄岩县,今属浙江省。“取斯”,从这里取来。“修”,修养
【注释】 1. 赋得:即赋诗。 2. 君子:指贤人、有德之人。 3. 直节多清风:正直的品格,高洁的情操,常如清风般令人敬佩。 4. 将与松柏同:将像松树和柏树一样长寿不凋。 5. 雅好自天性:高雅的爱好源自自然本性。 6. 深交若神通:深刻的交情可以通达天地,如同神通一般。 7. 萧然坐亭中:在竹亭中独自清静地坐着。 8. 宦辙随西东:仕途上的道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夏秋冬)。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