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物象,抒发了什么情感等;然后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看诗句的意思,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诗歌的注释,进行深入地分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尽看山南景,忽思山北游。”意思是:我尽情欣赏了南山的美景,突然想到去山的北面游览。从这四句诗来看,诗人是在送别郭道士时所作。
昼坐 出门无所往,独自坐胡床。 雨濯残梅尽,风吹百草长。 近边人喜战,偶病客传方。 不奈春愁密,思君对酒觞。 注释: 1. 昼坐:白天休息或坐着思考。 2. 出门无所往:没有目的地出门。 3. 独自坐胡床:坐在胡床上,胡床是一种古代的坐具。 4. 雨濯残梅尽:雨洗过后,梅花凋零殆尽。 5. 风吹百草长:风吹过草地,草木生长旺盛。 6. 近边人喜战:靠近边境的人喜欢战争。 7. 偶病客传方
【注释】 东门野兴:即《东门行》。“东门”指汉乐府古题,内容多写长安东门一带的风物和人民生活。 偶(ǒu)有行坰(jīng)野:偶尔。 何(hé)曾载酒觞(shāng):何曾,多么。觞,酒杯。 草长难望远:指草长得茂盛,视线受阻。 树密易寻凉:指树林密布,很容易找到阴凉的地方。 月子闻吴唱:月亮下听到吴地的歌声。 渔翁爱楚狂:渔翁喜欢听楚国狂人的歌。 还(huán)听路人说:又听到了路边人的谈论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注意要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萧条”、“留滞”、“借吏抄陈作,黏碑学草书”、“数村晓”、“月落一潭虚”“吾自疑秋色,那堪树木疏”。 【答案】 译文: 十天左右的时间,滞留在别人家。借用官吏抄写陈作
送徐和卿之上饶 江树杂丹青,江寒少得晴。 亦知君去路,多是水为程。 衔位犹书岳,游从半作卿。 如逢二泉子,因说野人名。 注释: 江树杂丹青:江边树木的颜色与丹、青色交相辉映。 江寒少得晴:天气寒冷,很少有晴天。 亦知君去路:我知道你离去的路。 多是水为程:大多都是乘船行进。 衔位犹书岳:你的名字还被刻在了山岳上。 游从半作卿:你的同伴一半成为了卿。 二泉子:传说中的一个人,据说他喜欢弹琴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今年科诏下,颇亦动山情。 - 今年的科举考试公告已经发布,这无疑让山上的景色都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 注释:科诏 - 科举考试的公告或通知。 2. 丹灶留云守,书装冒热行。 - 在丹灶(炼丹用的火炉)旁留下云彩守护,书籍被打包准备冒炎热前往。 - 注释:丹灶 - 用于炼丹的火焰。 3. 卜知三命胜,业擅一经明。 - 预测自己的三次命运之好坏胜过占卜
再送盛君之升州 君子与我皆懒散,我比君子更贫穷。 今年又同夏天一起,两鬓却已不是春天。 离开船只在孤山浪荡,征衫被西府尘土玷污。 似闻您仍要作战,为打算立功的人。 注释: 1. 再送盛君之升州 - 再次送别盛君前往升州(古代地名) 2. 君子与我皆懒散 - 君子与我都很懒惰,没有动力 3. 我比君子更贫穷 - 我比您更加贫穷 4. 今年又同夏天一起 - 今年又和夏天一起度过 5.
诗句原文:欲行行未得,累日滞孤舟。 译文:我准备出发却迟迟未能行动,已经连续多日滞留在孤舟之上。 注释:欲行:准备出发;行:动身、出行;未得:迟迟未能行动;累日:连续几天;滞孤舟:滞留在孤舟之上。 赏析: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想要出发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连续多日的滞留感受,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和焦虑之情。诗中的“欲行”与“未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赏析。 “落帆停鼓鹳湖头”,点出时间、地点,交代送别的背景;“两度因循到楚州”,说明诗人与友人多次相聚,但每次分别都依依不舍;“柳下人家曾识面”,写诗人与友人相识于柳树之下,彼此已相当熟悉,所以诗人要为朋友新写的诗句作画,“笑求新句写妆楼”写诗人为朋友画像,并请求朋友为它题写新诗句。 此诗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日暮时,在鹳湖头
子山寺的诗句如下: 迢递前朝寺,经过遂一游。 白云鸦树晓,黄叶凤台秋。 注释解释如下: - 迢递: 形容遥远。 - 前朝: 指过去的时代或朝代。 - 经: 通过。 - 遂: 于是,就。 - 一: 一次。 - 晓: 早晨。 - 黄叶: 秋天树叶变黄。 - 凤台: 凤凰台上,常用来比喻高耸的建筑。 - 僧举开山话: 僧人开始讲述他们开山的历史和故事。 - 人消在世愁: 人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