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变革与百官议事制度简史 1. 前言 - 却扫编·卷中历史背景及其编纂目的 -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概况 - 百官议事制度在宋朝发展情况分析 2. 官职设置和职责划分 - 宋朝官职体系概览 - 百官职责划分与相互协作机制 - 决策过程中各部门角色与贡献 3. 政治变革中的决策流程 - 熙宁新政背景下的官员会议 - 贡举北郊议题决策过程描述 - 多异同导致的政治变革讨论 4.
却扫编·卷上 国朝创立诸阁以藏祖宗御制,每阁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谓之侍从官。然学士、直学士例以阁名为官称,惟天章难以为称,初置时尝以王贽为直学士,其后不复有,止除待制而已。初,诸阁唯龙图有直阁,馆职之久次与帅臣、监司之有勤劳者乃得之,然初无班缀也。其后,诸阁例置始编入杂压与诸修撰,通谓之「贴职」,为之者众矣。范文正公为陕西招讨使也,以边兵训练不精,盖无专任其责者。又部署、钤辖等权任相亚
译文: 进士考试通过连举、恩赐、特召、廷试等途径依次录取,依次赐给进士及第,或参加同榜的科举人出身,或试为监主簿,各州文学长史、四门助教、摄诸州助教,称为"特奏名"。从景德二年开始,这一年,进士第一人是李文定丞相。其后也有补充三班借职的,但时不同,试而不中的就罢归职,因怜悯他们年老而未成才,就捐出一个官给他们,这是国朝忠厚的政治。按惯例,进士唱名时,宰执、从官侍立左右,有子弟参加选者
却扫编·卷上 汉初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之别 1. 引言 - 却扫编背景简介 - 徐度生平及其作品影响 2. 汉初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之比较 - 汉朝初期官制沿革 - 丞相与御史大夫职能差异 3. 集贤院学士初无班与执政、侍从通为之 - 集贤院学士与诸直馆品级差异 - 政事中权侍郎以上者待遇提升 4. 许少伊右丞宣和间经历 - 宣和年间监察御史梦兆象征 - 刘希范资政珏接替经历 5.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国朝的制度规定:凡是降下来的命令处分,事情都有词,其体裁与诏书相似,知制诰执行,都用四六文字。元丰官制实行后,取消了这种规定。 富韩公去世时,讣告传来,神宗对辅臣们非常悼惜,而且说:「富某平生刚直不阿,现在死了,为他修墓的人也一定是个刚直的人,你们想想看。」然后自己说:「现在刚直的人没有比韩维更厉害的了,一定是韩维去修墓。」当时持国正在汝州
却扫编·卷上 国朝典故与历史记载的珍贵资料 1. 文臣必带直学士职,服金带 - 文臣必须担任直学士职以获取金带 - 薛师正枢密因商利获赐金带 - 韩庄敏丞相以龙图阁待制身份获赐金带 - 政和、宣和年间庶官亦获赐金带 2. 傅献简公在英宗朝直言不讳 - 谏官与吕献可诸公论濮园称号事 - 十余次上书未获采纳 - 出使契丹并获晋升侍御史知杂事 3. 王荆公用事时对傅献简公道义 -
却扫编·卷中 国朝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1. 背景 -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 - 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 2. 原因 - 尽人谋而通下情 - 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 3. 过程 - 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4. 意义 - 清心以俟众论 - 可者从不可者更 5. 结果 - 逸而易成 - 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 6. 启示 - 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 7.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却扫编·卷中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却扫编·卷上译文 旧制:执政以上始服球文,带佩鱼;待从之臣止服遇仙带,世谓之「横金」
却扫编·卷上 探究宋代政治制度与文书使用 1. 汉初丞相和太尉设置背景 - 秦朝官员体系对汉朝影响 - 汉武帝时期行政改革措施 - 大司马角色演变及重要性 2. 成帝时期政令调整 - 罢免丞相与御史大夫决策 - 周官六卿、司徒、司空名称恢复 - 三公制与大将军称号确立 3. 宋朝中书门下机构变革 - 政事堂设立与权力集中 - 堂帖与札子区别及其功能 - 堂帖与札子对当时政令影响 4.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国朝制度规定,食邑满万户便封为国公,只有当任宰相和官至三公的人,才会通算实封的数额,一旦达到万户就封为国公。杜正献公已经退休,因郊祀时皇帝应该给他加恩,他的食邑还没满万户,特令他被封为祁国公,这是异于常规的待遇。后来他去世前在遗表中说:“不是万户而辱没赐履之封,从三少开始就坐享司成之重。”这是指这个情形。 杨文公亿当初入馆时年龄尚小,按照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