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犹今之都堂也。故号令四方,其所下书曰:「堂帖」。国初犹因此制,赵韩王在中书,权任颇专,故当时以谓堂帖势力重于敕命,寻有诏禁止。其后,中书指挥事,凡不降敕者曰「札子」,犹「堂帖」也。至道中,冯侍中拯以左正言与太常博士彭惟节并通判广州,拯位本在惟节之上。及覃恩迁员外郎,时寇莱公为参知政事,知印,以拯为虞部,惟节为屯田。其后广州又奏,仍使冯公系衔惟节之上,中书降「札子」处分,升惟节于上,仍特免勘罪。至是,拯封中书「札子」奏呈,且论除授不当,并诉免勘之事,太宗大怒曰:「拯既无过,非理遭降资免勘,虽万里之外争肯不披诉也!且前代中书有『堂帖』指挥公事,乃是权臣假此名以威福天下,太祖已令削去,因何却置『札子』?『札子』与『堂帖』乃大同小异耳!」张咱对曰:「『札子』是中书行遣小事文字,犹京百司有符牒关刺与此相似,别无公式文字可指挥常事。」帝曰:「自今但干近上公事,须降敕处分;其合用札子,亦当奏裁,方可行遣。」至元丰官制行,始复诏尚书省已被旨事许用「札子」,自后相承不废,至今用之。体既简易,给降不难。每除一官,逮其受命,至有降四、五「札子」者。盖初画旨而未给告,先以札子命之,谓之「信扎」;既辞免而不允或允,又降一扎;又或不候受告而俾先次供职,又降一扎;既命其人又必俾其官司知之,则又降一扎,谓之「照扎」。皆宰执亲押,欲朝廷之务简,难矣。然予观近代公卿文集中凡辞免上章止云:「淮东上阁门告报」,则是犹未有「信扎」也。今诸路帅司指挥所部亦用「札子」,其体与朝廷略同。然下之言上,其非状者亦曰「札子」,名同而实异,不知其义何也。

却扫编·卷上
探究宋代政治制度与文书使用

  1. 汉初丞相和太尉设置背景
  • 秦朝官员体系对汉朝影响
  • 汉武帝时期行政改革措施
  • 大司马角色演变及重要性
  1. 成帝时期政令调整
  • 罢免丞相与御史大夫决策
  • 周官六卿、司徒、司空名称恢复
  • 三公制与大将军称号确立
  1. 宋朝中书门下机构变革
  • 政事堂设立与权力集中
  • 堂帖与札子区别及其功能
  • 堂帖与札子对当时政令影响
  1. 宋代公文处理流程
  • 百官集议与民意沟通机制
  • 熙宁年间贡举制度变化分析
  • 北宋公文制度简述
  1. 宋代节度使职权
  • 节度使职责与宣谕政策
  • 给榜本镇布政榜实施情况
  • 亲王在政务中角色变迁
  1. 宋代文书使用现状
  • 札子在近现代公文体系中地位
  • 札子与其他文书形式对比分析
  • 札子在现代社会应用与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