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门子由南迁既还,居许下,多杜门不通宾客。有乡人自蜀川来见之,伺候于门,弥旬不得通。宅南有丛竹,竹中为小亭,遇风日清美或徜徉亭中。乡人既不得见,则谋之阍人,阍人使待于亭旁。如其言。后旬日果出,乡人因趋进,黄门见之大惊,慰劳久之曰:「子姑待我于此。」翩然复入,迨夜竟不复出。

范忠宣谪居永州,客至必见之,对设两榻,多自称老病不能久坐,径就枕,亦授客一枕,使与己对卧。数语之外,往往鼻息如雷,客待其觉,有至终日迄不得交一谈者。

先公守南都时,有直秘阁张山者,开封人,判留司御史台事,年八十馀矣。视听、步履、饮食悉如少壮,或问何术至此?曰:「吾无他术,但顷尝遇异人授一药服之,数十年未尝一日辍耳。其法用香附子、姜黄、甘草三物同末之沸汤点,辰起空心服三四钱,名『降气汤』。以为人所以多疾病者,多由气不降,故下虚而上实,此药能导之使归下尔。乡人有效之者,或返致虚弱,盖香附子、姜黄泻气太甚,而然不知山何以独能取效如此?意其别有他术,特托此药以罔人。及渡江,见一武官王升者,亦七十馀矣,康强无疾。问何所服食,则与山正同,而后知人之于药各有所宜,不可强也。

这首《却扫编·卷中》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关心。诗中描述了他与友人在徐州相聚的情景,以及他对友人的担忧和劝诫。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友人身体健康的关注。

在诗的第一部分,苏轼提到了他南迁回来后,居住在许下,闭门不接宾客。这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纷扰和应酬,想要过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他的乡人来访时,他在门外等待了很久,但始终无法见到他。这可能是因为他正在修炼内功或处理政务。

在诗的第二部分,苏轼描述了他在竹林中的小亭里散步,享受着自然的美好。但他的乡人未能见到他,于是向看门人打听。看门人告诉他,他可以在这里等待。果然,十天之后,苏轼真的出现了。这可能意味着他已经完成了某项重要的任务或修炼,得到了提升。

在诗的第三部分,苏轼提到了范仲淹谪居永州时的情况。范仲淹有客人来访,总是亲自接见他们,并为他们准备两个榻榻米。他还自称身体虚弱,不能久坐,便直接躺下睡觉,并与客人分享枕头。这可能表明范仲淹非常重视与客人的交流和互动。然而,客人在等待他醒来时,却只能听到他打几个喷嚏的声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某种沟通障碍或误解。

苏轼提到了他的先公在南都时的情况。他有一位直秘阁张山先生,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的视听、行动和饮食等方面都像年轻人一样健康。他曾经遇到过一位神秘的高人,给他一种药物,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服用过。这种药物能够引导气血归下,使人健康长寿。但有些人尝试过这种药后反而变得虚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太过猛烈的泄气作用。而张山先生单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可能意味着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药物和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