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载姚崇为相与张说不协,他日朝崇曳踵为有疾状,帝召问之,因得留语。又蒋伸为翰林学士,宣宗雅爱伸,一日因语合旨,三起三留,曰:「他日不复独对卿矣。」伸不喻,未几以本官同平章事。以此言之,则唐宰相不得独对矣。本朝宰执曰「同进呈公事」,遇欲有所密启,必先语阁门使奏知,进呈罢乃独留,谓之「留身」,此与唐制颇异。
赵康靖公概既休致,居乡里,宴居之室必置三器:几上一贮黄豆,一贮黑豆,一空。又间投数豆空器中,人莫喻其意,所亲问之,曰:「吾平日兴一善念则投一黄豆,兴一恶念则投一黑豆,用以自警。始则黑多于黄,中则黄多于黑,近者二念俱忘,亦不复投矣。」
仁宗一日语辅臣曰:「闻富弼在青州以赈济流民为名,聚众十馀万人,且为变,如何?」众未及对,时王文安公尧臣为参知政事,越次进曰:「陛下何以知之?」仁宗曰:「姑言何以处,无问所从得也。」公固请不已,仁宗曰:「有内臣出使回言之。」公曰:「富弼本以忠义闻天下,岂应有此!但内臣敢诬大臣而罔主听如是,不治则乱之道也。」仁宗寤,立黜宦者。
却扫编·卷中
国朝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徐度著《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赏析:
《却扫编·卷中》是宋代徐度所撰写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官员行为。书中强调了政治决策应广泛征询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体现了宋代政府对于民主决策的重视。通过这部作品,徐度展现了他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理解,即在重大政策制定之前,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徐度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熙宁年间关于贡举北郊的政策变动,以及之后对此政策的反思和批评。他指出,由于对不同意见过多地压制,最终导致了决策的不公正和政策的失败。这一经历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从《却扫编·卷中》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度主张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必须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尊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