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初眷遇范忠宣公最厚,元右末再相。属宣仁上仙,以旧臣例请退,上再三坚留之,不可,则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陈州。陛辞,上面谕曰:「有所欲言,附递以闻。」至陈久之。时元右用事之臣投窜江湖皆已逾岁,即上章恳论请悉放还,其辞略曰:「窃见吕大防等窜谪江湖,已更年祀,未蒙恩旨,久困拘囚。其人等或年齿衰残,或素萦疾病,不谙水土,气血向衰,骨肉分离,举目无告。将恐殒先朝露,客死异乡,不惟上轸圣怀,亦恐有伤和气。恭惟陛下圣心仁厚,天纵慈明,岂有股肱近臣,簪履归物,肯忘轸恻,常俾流离?但恐一二执政之臣记其往事
这首诗是苏轼在哲宗初年被贬到陈州时,向朝廷上疏请求放还吕大防等旧臣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朝中的大臣们深深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译文:
我听说范忠宣公在哲宗初年受到皇帝的厚待,后来元佑末年再次入相。现在太后上仙,作为旧臣按例请求退职,皇上再三坚留他,他坚决辞谢。于是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担任陈州知州。他在离开朝廷时,皇帝对他说:「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告诉我。」到了陈州已经很久了。当时元佑末期掌权的大臣都流落江湖已经过了一年,皇帝就上奏章恳切地论述,请求将他们全部放还,他的奏章大意说:「我听说吕大防等官员都被流放到江湖,已经过了一年了,还没能得到陛下的恩典,长时间被拘禁在狱中。这些人有的年纪大了,身体衰老;有的人有疾病;不熟悉当地的水土和气候,气血衰弱;与家人分离,无依无靠。恐怕会死于旅途之中,客死在他乡,不仅仅是陛下忧心伤怀,也担心影响国家的和谐气氛。恭惟陛下圣心仁厚,天纵慈明,难道有亲近的大臣、官位显赫的人被放逐在外,陛下会忘记他们的忧虑之情,常常使他们流离失所吗?但是恐怕一二执政大臣还记得过去的往事啊。」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于政治的深刻理解和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危,更关心那些为国家付出过心血的大臣们的前途。这种关心和担忧反映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政治责任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锐洞察力和高超的政治智慧。通过上疏皇帝,他成功地使一些被放逐的大臣得以回归,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举动,也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