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既南窜,议者复请悉除其所为之文,诏从之。于是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而吏畏祸,所在石刻多见毁。徐州黄楼东坡所作,而子由为之赋,坡自书,时为守者独不忍毁,但投其石城豪中,而易楼名「观风」。宣和末年,禁稍弛,而一时贵游以蓄东坡之文相尚,鬻者大见售,故工人稍稍就豪中摹此刻。有苗仲先者适为守,因命出之,日夜摹印,既得数千本,忽语僚属曰:「苏氏之学法禁尚在,此石奈何独存!」立碎之,人闻石毁,墨本之价益增。仲先秩满,携至京师,尽鬻之,所获不赀。
国朝财赋之入,两税之外多有因事所增,条目其繁,当官者既不能悉其详,吏因得肆为奸利,民用重困。仁宗朝,或请凡财赋窠名宜随类并合,使当官者易于省察,可以绝吏奸。论者皆以其言为然。时程文简公琳为三司使,独以为不可,曰:「今随类并合,诚为简便,然既没其窠名,莫可稽考,他日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则病民益甚矣。」于是众莫能夺。
诗句:
却扫编·卷下
东坡既南窜,议者复请悉除其所为之文,诏从之。于是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而吏畏祸,所在石刻多见毁。徐州黄楼东坡所作,而子由为之赋,坡自书,时为守者独不忍毁,但投其石城豪中,而易楼名「观风」。宣和末年,禁稍弛,而一时贵游以蓄东坡之文相尚,鬻者大见售,故工人稍稍就豪中摹此刻。有苗仲先者适为守,因命出之,日夜摹印,既得数千本,忽语僚属曰:「苏氏之学法禁尚在,此石奈何独存!」立碎之,人闻石毁,墨本之价益增。仲先秩满,携至京师,尽鬻之,所获不赀。
译文: 苏轼南迁后,有人提议销毁所有他的作品,皇帝同意了。因此许多文人的藏书不敢拿出,怕惹祸上身;各地的石碑被毁掉的很多。徐州黄楼的东坡诗是子由所写,东坡亲笔书写的,当时只有守城的人不忍心毁掉它,只把它扔进城墙里,改名叫“观风”。宣和末年,禁令稍微放松了,当时的权贵都喜欢收藏东坡的文章,卖的人很多,所以工匠们也偷偷地模仿这些石刻。有一个叫苗仲先的人恰好是个守城的人,他就命令把那些石刻拿出来,昼夜不停地刻印,得到了几千本。突然他对部下说:“苏家的学问和法令都在,怎么能单独留下这石头!”于是立刻把它砸碎了,人们听见石碑被毁了,墨迹本的价格就更提高了。等苗仲先离开后,他把剩下的石刻带到了京城,全部卖掉了,得到了很多钱。
注释:
- 却扫编·卷下:这是苏轼的文集中的一卷,后来因为苏轼南迁而被销毁。
- 东坡既南窜:指苏轼被贬谪南渡(今浙江杭州)后。
- 议者复请悉除其所为之文:有人建议把所有他的作品都销毁。
- 诏从之: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 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许多文人的藏书都不敢拿出。
- 吏畏祸:官吏害怕惹祸上身。
- 石刻多见毁:很多地方的石碑被破坏了。
- 徐州黄楼:位于徐州的一个楼阁。
- 子由为之赋:苏轼的儿子苏辙曾为这座楼阁作一篇赋。
- 坡自书:东坡亲自书写。
- 时为守者独不忍毁:守城的人不忍心毁坏它。
- 投其石城豪中:将石刻投入城墙里。
- 易楼名『观风』:改名为“观风”。
- 程文简公:即程颐,北宋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三司使。
- 独以为不可:唯独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苏轼南迁后的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为,反映了宋代文化政策和社会状况的矛盾与冲突。诗中不仅描绘了苏轼作品被销毁的情景,还揭示了社会对于文人作品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权力斗争。此外,诗中还体现了苏轼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执着追求,以及他在政治风波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性格和智慧策略。整首诗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示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文化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