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
这首《却扫编·卷中》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关心。诗中描述了他与友人在徐州相聚的情景,以及他对友人的担忧和劝诫。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友人身体健康的关注。 在诗的第一部分,苏轼提到了他南迁回来后,居住在许下,闭门不接宾客。这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纷扰和应酬,想要过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他的乡人来访时,他在门外等待了很久,但始终无法见到他。这可能是因为他正在修炼内功或处理政务。
诗句: ``` 却扫编·卷下 东坡既南窜,议者复请悉除其所为之文,诏从之。于是士大夫家所藏既莫敢出,而吏畏祸,所在石刻多见毁。徐州黄楼东坡所作,而子由为之赋,坡自书,时为守者独不忍毁,但投其石城豪中,而易楼名「观风」。宣和末年,禁稍弛,而一时贵游以蓄东坡之文相尚,鬻者大见售,故工人稍稍就豪中摹此刻。有苗仲先者适为守,因命出之,日夜摹印,既得数千本,忽语僚属曰:「苏氏之学法禁尚在,此石奈何独存
却扫编·卷下 京城士大夫自宰臣至百执事皆乘马出入 宋·徐度撰 京城士大夫自宰臣至百执事,皆乘马出入。司马温公居相位,以病不能骑,乃诏许肩舆至内东门,盖特恩也。建炎初,驻跸扬州,以通衢皆砖甃霜滑不可以乘马,特诏百官悉用肩舆出入。范文正公自京尹谪守鄱阳,作堂于后圃,名曰「庆朔」。未几易守丹阳,有诗曰:「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如今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句来。」予昔官江东,尝至其处,龛诗壁间
却扫编·卷下 京城士大夫自宰臣至百执事皆乘马出入,司马温公居相位,以病不能骑,乃诏许肩舆至内东门,盖特恩也。建炎初,驻跸扬州,以通衢皆塼甃霜滑不可以乘马,特诏百官悉用肩舆出入。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国朝以来
``` 却扫编·卷中 唐制:礼部郎官掌百官笺表,故谓之「南宫舍人」。 国朝常择馆阁中能文者同判礼部,便掌笺表,有印曰「礼部名表之印」。王文恭珪初以馆职为之,其后就转知制诰,又就迁学士,仍领,辞不受曰:「御史中丞岁时率百官上表,而反令学士、舍人掌诏诰之臣主为缮辞定草,既轻重不伦,亦事体未便。今失之尚近,可以改正,欲乞捡会旧例,以礼部名表印择馆职中有文者付之,则名分不爽矣。」议者是之。及官制行
诗句: 却扫编·卷中 译文: 元丰官制已经废弃,但只设置了秘书监少监、丞郎、著作郎、佐郎、校书郎、正字等职位,统称为“秘书省职事官”,但并不兼任其它局的职务,专门负责校雠、撰写等职责。在元右期间又恢复了馆职制度,并诏令辅臣推荐所熟悉的人到学士院进行策试,然后根据官阶和资序授予秘阁集贤校理或领内外职务,不一定专门在馆中。校书郎、正字凡是考试合格者,满二年后才能授以校理。绍兴初年
这首诗是苏轼在哲宗初年被贬到陈州时,向朝廷上疏请求放还吕大防等旧臣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朝中的大臣们深深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译文: 我听说范忠宣公在哲宗初年受到皇帝的厚待,后来元佑末年再次入相。现在太后上仙,作为旧臣按例请求退职,皇上再三坚留他,他坚决辞谢。于是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担任陈州知州。他在离开朝廷时,皇帝对他说:「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告诉我。」到了陈州已经很久了
诗句:高燕初陪听拊鼙,清谭仍许奏挥犀。自知伯起难埔峭,不及淳于善滑稽。舞奏未终花十八,酒行先困玉东西。荷公德度容狂简,故敢忘怀去钉畦。 译文:初次见面时,我们聆听着鼓声敲打的战鼓,谈论着轻松的话题。我深知文潞公的才华出众,他的言辞犀利且富有幽默感,让人印象深刻。在宴会上,我们跳舞、饮酒,直到天色渐暗才结束。文潞公的风度翩翩让我感到钦佩,我愿意忘记一切烦恼,与他一同享受这美好的夜晚。 赏析
却扫编·卷中 功臣号起于唐德宗时,朱此之乱既平,凡从行者悉赐号「奉天元从定难功臣」。其后凡有功者咸被赐,浸相踵为故事。本朝循此制,宰相、枢密使初拜,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初除或未赐,遇加恩乃有之,刺史以上止加阶勳,勋高者亦或赐。中书、枢密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余官则「推诚保德奉义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每以二字协意,或造或因,取为美称。宰臣初加即六字,余并四字
诗句:却扫编卷中 译文: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赏析:此首诗反映了宋朝时期的政治决策过程,强调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诗中提到的“国朝以来”,指北宋时期。在宋代,政治改革是常态,但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会引发争议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