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
程嗣真,字儒臣,文简公之子,年少时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自己的书写风格独树一帜,能够领悟古人用笔的精髓。他曾经评价近代书法大家苏才翁的书写风格:“苏才翁的书笔势迟怯,吴越人没有真正的见识,只是盲目地模仿,但自我从我开始辨别之后,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明白这不是真正的书法。”蔡君谟只能模仿前人点画,至于草书则尚未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而张旭和他自己则是古人中唯一能自我领悟书法的人。 {注释1
诗句: ``` 却扫编·卷中 ``` 译文: 《却扫编》是一卷书。 注释: - 《却扫编》:一种古代书籍的标题,这里指的是一本书。 - 卷中:“卷”在这里指的是书的内容或结构,“中”表示在其中。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却扫编》这部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通过描述不同的官员和部门,诗人展示了这本书对政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包孝肃公治理京城时严格治吏的态度,以及他对政务的精细管理和高效执行。
张文定公安道平生未尝不衣冠而食,尝暑月与其婿王巩同饭,命巩褫带而已,衫帽自如,巩顾见不敢。公曰:「吾自布衣诸生遭遇至此,一饭皆君赐也,享君之赐敢不敬乎?予自食某之食,虽衩衣无害也。」 注释: - 却扫编:一种书籍的名称。 - 卷中:指书的一卷之中。 - 张文定公:张安道,名无垢,北宋官员、文学家,因避讳宋仁宗赵祯而改名。 - 平生:一生之中。 - 未尝:未曾。 - 未尝不衣冠而食
却扫编·卷中 赵畯字德进,宋城人,少治《易》。时龚深甫《易解》新出,世未多见,畯闻考城一士人家有之,则徒步往见,独携饼十数枚以行。既至其门,求见主人,问以借书之事,意颇以为难而命之饭,畯辞曰:「所为来者欲见《易解》耳,非乞食也。」主人嘉其意,方许就传因馆之一室中。畯阖户昼夜写录,饥则啖所携之饼,数日而毕,归书主人,长揖而还。 先公应举时与之同场屋,其被黜之明日往唁之,叩门久方应。窥其何为
``` 却扫编·卷中 刘丞相莘老初拜右仆射,表略曰:命相之难为邦所重,惟皇盛世尤慎,此官君臣赓歌今百三十载,勳业继踵裁五十二人。刘公拜相实元右五年庚午,距今绍兴十年庚申五十年矣,继踵为相者又二十有八人,通前凡八十人焉。 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目为「嘉右四友」。 吕太尉惠卿赴延安帅道出西都时,程正叔居裡中
却扫编·卷中 国朝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徐度著《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赏析: 《却扫编·卷中》是宋代徐度所撰写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官员行为。书中强调了政治决策应广泛征询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体现了宋代政府对于民主决策的重视。通过这部作品
却扫编·卷中 余顷见史院《神宗国史稿·富韩公传》,称少时范仲淹一见以王佐期之,蔡太师大书其旁曰:「仲淹之言,何足道哉!」 译文:我前不久看到史院的《神宗国史稿》中,记载了富弼小时候范仲淹就预言他将成为辅佐帝王的贤才。蔡京则在范仲淹的画像旁边写下了:“范仲淹的话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呢?” 注释: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宣和中,王鼎为刑部尚书,年甫三十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改革与百官讨论实录 1. 前言 - 徐度生平简介及作品影响 - 《却扫编》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 国朝应差遣官职演变与政治变革 2. 政事大变革 - 熙宁初年科举贡举北郊讨论 - 政治改革后官员议论变化 - 官员间不同政见体现 3. 百官议政方式 - 收集百官意见以尽人谋 - 避免异同过多减少讨论复杂性 - 通过讨论通达下情确保政务透明 4. 士大夫参与议政 -
诗句翻译 1. 却扫编·卷中 - 这首诗的标题,可能是指某种书籍或文集。 2. 凡带职诸学士结衔皆在官上,待制、修撰乃在官下 - 这是关于宋代官职制度的描述。在宋时期,带职(如侍从、谏议等)的学士官衔通常位于其官职之上,而其他官职如待制和修撰则位于其之下。 3. 薛太尉昂罢节度使改授资政殿大学士 - 描述的是薛昂因罢免节度使后被改授为资政殿大学士的历史事件。 4. 特进授学士结衔皆在下 -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魏昌世生活态度和学识的诗。 我们来解读诗歌内容,理解每句的含义: 1. 却扫编·卷中:这是诗的标题,"却扫编"指的是魏昌世的藏书之书,而"卷中"则表明了他在书中寻找知识的渴望。 2. 魏衍者字昌世,亦彭城人:魏昌世的姓名和籍贯被明确指出,他来自彭城,这是一个古代的城市,位于现在的江苏省。 3. 从无已游最久:魏昌世跟随没有已经学习很长时间,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