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衍者字昌世,亦彭城人,从无已游最久,盖高弟也。以学行见重于乡里,自以不能为王氏学,因不事举业,家贫甚,未尝以为戚,唯以经籍自娱。为文章操笔立成,名所居之居曰「曲肱轩」,自号「曲肱居士」。政和间,先公守徐,招置书馆,俾余兄弟从其学,时年五十馀矣,见异书犹手自抄写,故其家虽贫而藏书亦数千卷。建炎初死于乱,平生所为文今世无复存者,良可歎也。
魏昌世言无已平生恶人节书,以为苟能尽记不忘固善,不然徒废日力而已。夜与诸生会宿,忽思一事必明烛翻阅得之乃已。或以为可待旦者,无已曰:「不然,人情乐因循,一放过则不复省矣。」故其学甚博而精,尤好经术,非如唐之诸子作诗之外他无所知也。
刘待制安世晚居南京,客或问曰:「待制闲居何以遣日?」正色对曰:「君子进德修业,唯日不足,而可遣乎!」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魏昌世生活态度和学识的诗。
我们来解读诗歌内容,理解每句的含义:
却扫编·卷中:这是诗的标题,”却扫编”指的是魏昌世的藏书之书,而”卷中”则表明了他在书中寻找知识的渴望。
魏衍者字昌世,亦彭城人:魏昌世的姓名和籍贯被明确指出,他来自彭城,这是一个古代的城市,位于现在的江苏省。
从无已游最久:魏昌世跟随没有已经学习很长时间,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师生关系。“高弟”一词常用来形容学生尊敬和敬仰的老师。
以学行见重于乡里:魏昌世以他的学术能力和品德在家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学行”在这里指的是他的学问和品行。
自以不能为王氏学:魏昌世认为自己不能像王家那样去追求功名利禄。王氏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家族或学派。
因不事举业:由于他不追求科举考试的功名,他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学问和知识上。”举业”通常指代科举考试。
家贫甚:尽管家境贫困,但他并不在乎,因为他认为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自娱。这反映了他对于精神生活的高度重视。
未尝以为戚,唯以经籍自娱:他没有将贫穷当作问题,而是通过阅读经书和古籍来娱乐自己,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为文章操笔立成:魏昌世写作文章时非常熟练,能够迅速完成,这表明他有很好的文字功底。
名所居之居曰「曲肱轩」,自号「曲肱居士」:他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曲肱轩”,并且自称“曲肱居士”,这个称呼显示了他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认同。
政和间,先公守徐,招置书馆:在政和年间(1111年到1118年),他的前辈担任了徐州(今江苏徐州)的长官,魏昌世被邀请到书馆学习。
使余兄弟从其学:他的家人也跟随着他去书馆学习,一起接受教育。
下面进行逐句释义:
却扫编·卷中:这是魏昌世收藏的书籍的名称,”却扫”意味着这些书籍是他精心挑选的,用来研究学习的。”卷中”可能指的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容或者某一章节。
魏昌世言无已平生恶人节书:魏昌世提到无已老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讨厌那些过于拘泥于形式、缺乏创新的人。”节书”可能指的是那些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的书籍。
以为苟能尽记不忘固善:魏昌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记住所有的知识而不忘记,那就非常好。”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委婉说法,表示假设。
夜与诸生会宿,忽思一事必明烛翻阅得之乃已:晚上,魏昌世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一起,某天晚上他突然有了一个重要的想法,需要尽快找到答案才能继续睡觉。”明烛”意味着用光亮照亮,以便快速查找。
或以为可待旦者:有人建议他可以在天亮之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待旦”意味着等天亮。
无已曰:「不然,人情乐因循,一放过则不复省矣。」:无已老师回答说:”不是这样,人的本性喜欢按部就班,一旦放松警惕,就不容易再想起要查证了。”“人情”指的是人类的性情或习惯。
故而其学甚博而精:因此,魏昌世的学识非常广泛且深入。”甚”强调程度很高。
尤好经术:特别是对经典著作有深厚的兴趣。”尤”表示尤其,突出强调。
非如唐之诸子作诗之外他无所知也:他不像某些唐代学者那样只专注于诗歌创作,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有所涉猎。”唐之诸子”指的是唐代的一些著名学者或哲学家。
刘待制安世晚居南京:刘待制安世是另一个人物,他的晚年生活地点是南京(现在的南京市)。
客或问曰:「待制闲居何以遣日?」正色对曰:「君子进德修业,唯日不足,而可遣乎!」:有人问刘待制为何在闲居时能找到乐趣,他严肃地回答:”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的事业,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但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魏昌世对知识和学问的热爱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他虽然身处贫困之中,却仍然坚持学习和探索,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让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他也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进取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