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患本朝《国史》之繁,尝欲重修《五朝正史》,通为一书,命曾子固专领其事,且诏自择属官。曾以彭城陈师道应诏,朝廷以布衣难之,未几撰《太祖皇帝总叙》一篇以进,请系之《太祖本纪》篇末,以为《国史》书首。其说以为大祖大度豁如、知人善任使,与汉高祖同,而汉祖所不及者其事有十。因具论之,累二千馀言。神宗览之,不悦曰:「为史但当实录以示后世,亦何必区区与先代帝王较优劣乎!且一篇之赞已如许之多,成书将复几何?」于是书竟不果成。
祖宗时,诸路帅司皆有走马承受公事二员,一使臣一官者,属官也,每季得奏事京师。军旅之外,他无所预。徽宗朝,易名廉访使者,仍俾与监司序官,凡耳目所及皆以闻,于是与帅臣抗礼而胁制州县无所不至,于是颇患苦之。宣和中,先公守北门,有王褒者,宦官也,来为廉访使者,在辈流中每以公廉自喜,且言素仰先公之名德,极相亲事。会入奏回,传宣抚问毕,因言比具以公治行奏闻,上意甚悦,行召还矣。先公退语诸子,意甚耻之,故《谢表》有曰:「老若李庸,久自安于外镇;才非萧傅,敢雅意于本朝。」长兄惇义之文,盖具著先公之意也。
却扫编·卷中
神宗患本朝《国史》之繁,尝欲重修《五朝正史》,通为一书,命曾子固专领其事,且诏自择属官。曾以彭城陈师道应诏,朝廷以布衣难之,未几撰《太祖皇帝总叙》一篇以进,请系之《太祖本纪》篇末,以为《国史》书首。其说以为大祖大度豁如、知人善任使,与汉高祖同,而汉祖所不及者其事有十。因具论之,累二千馀言。神宗览之,不悦曰:「为史但当实录以示后世,亦何必区区与先代帝王较优劣乎!且一篇之赞已如许之多,成书将复几何?」于是书竟不果成。
祖宗时,诸路帅司皆有走马承受公事二员,一使臣一官者,属官也,每季得奏事京师。军旅之外,他无所预。徽宗朝,易名廉访使者,仍俾与监司序官,凡耳目所及皆以闻,于是与帅臣抗礼而胁制州县无所不至,于是颇患苦之。宣和中,先公守北门,有王褒者,宦官也,来为廉访使者,在辈流中每以公廉自喜,且言素仰先公之名德,极相亲事。会入奏回,传宣抚问毕,因言比具以公治行奏闻,上意甚悦,行召还矣。先公退语诸子,意甚耻之,故《谢表》有曰:「老若李庸,久自安于外镇;才非萧傅,敢雅意于本朝。」长兄惇义之文,盖具著先公之意也。
注释:
- 神宗:北宋第十一位皇帝,即宋神宗赵顼。
- 本朝:《国史》指北宋的历史记录。
- 重修《五朝正史》:指的是重新编纂五代时期的历史书籍。
- 专领其事:曾巩担任此职务的专责领导工作。
- 彭城陈师道:宋代文人,曾任谏议大夫等职。
- 太祖皇帝:指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 实录:历史记录的真实情况。
- 先代帝王:指历代的帝王。
- 走马承受公事:一种地方官员的职位。
- 宣和中:宋高宗赵构时期的年号。
- 王褒:宦官,曾担任过廉访使者。
- 宣抚问:宣抚是南宋时的官职,用来安抚边疆地区。
- 谢表:古代向上级表达感谢的文书。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北宋神宗时期对《国史》的一次修订经历。神宗皇帝由于觉得北宋的《国史》过于繁琐,想要将其简化,并重修成一部统一的史书。为此,他特意下旨让曾巩负责此事,并要求他亲自挑选下属官吏。
诗中的“却扫编”是曾巩的笔名,表明了他对于历史编纂工作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他通过撰写《太祖皇帝总叙》一文,试图展示出赵匡胤的宽宏大量和善于用人的领导风格,与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认为赵匡胤在待人处事方面更胜一筹。然而,神宗对此并不买账,认为曾巩没有必要过分地比较不同朝代的帝王。
诗中还提到了宋朝初年各地方长官手下的一种官职——走马承受公事,以及后来宦官王褒担任的类似职位。这些官职在当时都有一定的权力,但在诗中也透露出了对这些职权的担忧和不满。
诗中提到了曾巩在宣和年间被召回的事情。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谢表》中提到的“老若李庸”(意为年纪虽老但仍能安于现状),以及他对朝廷的忠诚和谦逊,引起了神宗的不快。这也反映出了政治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微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