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王氏之学盛时,士大夫读书求义理,率务新奇,然用意太过,往往反失于凿。有称老杜《禹庙》诗最工者,或问之,对曰:「『空庭垂橘柚』谓厥包橘柚锡贡也,『古屋画龙蛇』谓驱龙蛇而放之菹也,此皆著禹之功也,得不谓之工乎?」
崇宁初,蔡太师持绍述之说。为相,既悉取元右廷臣及元符末上书论新法之人,指为谤讪而投窜之。又籍其名氏刻之于石,谓之「党籍碑」,且将世世锢其子孙。其后再相也,亦自知其太甚而未有以为说。叶左丞为祠部郎,从容谓之曰:「梦得闻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今举籍上书之人名氏刻之于石,以昭示来世,恐非所以彰先帝之盛德也。」蔡大感寤,其后党禁稍弛而碑竟仆焉。胡尚书直孺闻之,歎曰:「此人宜在君侧。」
祖宗时,有官人在官应进士举谓之「锁厅者」,谓锁其厅事而出。而后世因以有官人登第谓之「锁中」,甚无义理。
诗句:却扫编·卷中
译文: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时期徐度的作品,记录了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 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
诗中讲述了国朝以来凡是有政事需要改革时,必须聚集官员们讨论,否则就要让每个人都提供利弊分析,以便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想法。在熙宁初年,有人提议举行北郊祭祀,但是因为觉得参与的官员太多,意见不同,所以就不再进行了。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对于政治改革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他们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关注和思考。它体现了宋代士人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心。同时,它也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广泛征求民意和充分讨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