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丞相子容留守南都。刘丞相莘老签书判官事时年尚少,苏公大器爱之。元右中,刘公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公为尚书左丞,同秉政。尝因祠事各居本省致斋,刘公有《夜直中书省寄左丞子容公诗》曰:「膺门早岁预登龙,俭幕中间托下风。敢谓弹冠烦贡禹,每思移疾避胡公。论文青眼今犹在,报国丹心老更同。夜直沉迷坐东省,斋居清绝望南宫。」苏公和曰:「五年班缀望夔龙,曾托帡幪庇雨风。末路自怜黄发老,早时曾识黑头公。升沉不改交情见,出处虽殊趣舍同。谩扣芜音答高唱,终惭下管应清宫。」苏门下子由时为右丞,亦和曰:「雷雨年年起卧龙,穆然台阁有清风。一时画诺虽云旧,晚岁吁俞本自公。松竹经寒俱不改,盐梅共鼎固非同。新诗和遍东西府,律吕更成十二宫。」时朝廷和此诗者甚众,往往见于名士文集中。
却扫编·卷中
苏丞相子容留守南都 刘丞相莘老签书判官事
苏轼,字子容,为北宋时期的宰相。在政治生涯中,他多次担任要职,其中一次是在元祐年间,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与时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刘莘老共同执政。
刘莘老,字莘老,当时年岁尚轻但才华出众。他在朝中担任秘书省检正诸房公事的职位,负责文书和记录工作。尽管年纪轻轻,但他的才干已得到苏子的赏识和重视。
在元祐年间,由于朝廷需要调整政策和改革,常常召集百官会议讨论重要事务。这次会议中,两位官员各自就自己的职责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苏轼的汇报强调了政务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刘莘老则从文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改革的利弊得失,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两人的汇报引起了在场官员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夜直中书省的诗作表达了刘莘老对政治变革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希望。他通过诗歌传递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
赏析此诗时,可以注意到刘莘老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他使用了“弹冠烦贡禹”这样的典故来形容自己对政治变革的渴望和期待;又如,他用“移疾避胡公”来形容自己对政治斗争的无奈和逃避。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刘莘老的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形势和政治氛围。
这首诗还体现了刘莘老对于个人命运和责任的思考。他通过表达自己年轻时就对政治有所涉猎的经历,强调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他提到了自己曾在年轻时就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这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政治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还体现了刘莘老对于政治变革的态度和观点。他认为政治变革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此,他积极主张改革,希望通过改变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态度不仅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还表达了刘莘老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尽管政治变革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人们之间的合作和支持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强调了在政治变革中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也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关于政治变革的描述,更是对人物性格、政治立场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刘莘老的政治理念、个性特点以及他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