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号起于唐德宗时,朱此之乱既平,凡从行者悉赐号「奉天元从定难功臣」,其后凡有功者咸被赐,浸相踵为故事。本朝循此制,宰相、枢密使初拜,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初除或未赐,遇加恩乃有之,刺史以上止加阶勳,勳高者亦或赐。中书、枢密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余官则「推诚保德奉义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每以二字协意,或造或因,取为美称。宰臣初加即六字,余并四字,其进加则二字或四字,多者有至十馀字,又有「崇仁佐运守正忠亮保顺宣忠亮节」之号,文武迭用焉。中书、枢密所赐若罢免或出镇则改,亦有不改者。其诸班直、禁军将校赐「拱卫供奉」之号,遇加恩但改其名,不过两字。元丰中,神宗既累却群臣尊号之请,大臣将顺因请并罢功臣之名,诏从之。近岁始复以赐大将,皆创为之名,非复旧制矣。

却扫编·卷中
功臣号起于唐德宗时,朱此之乱既平,凡从行者悉赐号「奉天元从定难功臣」。其后凡有功者咸被赐,浸相踵为故事。本朝循此制,宰相、枢密使初拜,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初除或未赐,遇加恩乃有之,刺史以上止加阶勳,勋高者亦或赐。中书、枢密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余官则「推诚保德奉义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每以二字协意,或造或因,取为美称。宰臣初加即六字,余并四字,其进加则二字或四字,多者有至十馀字,又有「崇仁佐运守正忠亮保顺宣忠亮节」之号,文武迭用焉。中书、枢密所赐若罢免或出镇则改,亦有不改者。其诸班直、禁军将校赐「拱卫供奉」之号,遇加恩但改其名,不过两字。元丰中,神宗既累却群臣尊号之请,大臣将顺因请并罢功臣之名,诏从之。近岁始复以赐大将,皆创为之名,非复旧制矣。

注释:

  1. 朱此之乱(朱泚之乱)
  2. 唐德宗(唐朝皇帝李适)
  3. 赐号「奉天元从定难功臣」(朝廷赐予的封号)
  4. 宰相、枢密使(高级官员)
  5. 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中级官员)
  6. 刺史以上(地方官员)
  7. 中书(中央政府部门)
  8. 枢密(军事部门)
  9. 拱卫供奉(军队中的职位)
  10. 崇仁佐运守正忠亮保顺宣忠亮节(荣誉称号)
  11. 近岁(近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对功臣的封赏制度以及宋朝对此制度的延续和改革。诗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封号变化,从唐代到宋朝,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封号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和关键词,可以感受到历史变迁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