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应差遣多结衔在官上,内则如枢密使、副使、三司使,外则如转运使、副使、提点刑狱皆然。官制后悉移在下,惟奉使外国者犹如故。近岁皆在下矣。
吴少宰敏政和间为中书舍人,年方二十八,后为给事中,罢。宣和末年复召为给事中,内禅之夕骤拜门下侍郎,未几迁知枢密院,明年遂拜少宰,时三十八。数月之间周历三省、枢密院,顷所未有也。
范仆射宗尹为参知政事时年三十一,拜相时三十二,卒时三十九,然有五子,皆已娶妇,兼有孙数人。论者谓其享年虽不永,而人间之事略备,岂物理亦有乘除也欤!
刘贡甫旧与王荆公游甚欸,荆公在从班,贡甫以馆职居京师,每相过必终日。其后荆公为参知政事,一日贡甫访之,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中,见有稿草一幅在砚下,取视之,则论兵之文也。贡甫性强记,一过目辄不忘,既读复置故处。独念吾以庶僚谒执政,径入其便坐非是,因复趋出待于庑下。荆公饭毕而出,始复邀入,坐语久之,问贡甫近颇为文乎?贡甫曰:「近作《兵论》一篇,草创未就。」荆公问所论大概如何?则以所见稿草为己意以对。荆公不悟其尝见己之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草裂之。盖荆公平日论议必欲出人意之表,苟有能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改革与百官讨论实录
- 前言
- 徐度生平简介及作品影响
- 《却扫编》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 国朝应差遣官职演变与政治变革
- 政事大变革
- 熙宁初年科举贡举北郊讨论
- 政治改革后官员议论变化
- 官员间不同政见体现
- 百官议政方式
- 收集百官意见以尽人谋
- 避免异同过多减少讨论复杂性
- 通过讨论通达下情确保政务透明
- 士大夫参与议政
- 士大夫对政治改革态度和反应
- 士大夫在政治改革中角色与贡献
- 士大夫与政府互动对政策形成作用
- 政治改革成效与争议
- 政治改革成效分析
- 政治变革中争议与异议
- 官员与民众观点差异原因探讨
- 结语
- 《却扫编》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 从历史角度看政治改革启示
- 对当代政治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