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丞相莘老初拜右仆射,表略曰:命相之难为邦所重,惟皇盛世尤慎,此官君臣赓歌今百三十载,勳业继踵裁五十二人。刘公拜相实元右五年庚午,距今绍兴十年庚申五十年矣,继踵为相者又二十有八人,通前凡八十人焉。
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目为「嘉右四友」。
吕太尉惠卿赴延安帅道出西都时,程正叔居裡中,谓门人曰:「吾闻吕吉甫之为人久矣而未识其面,明旦西去必经吾门,我且一觇之。」迨旦,了无所闻,询之行道之人,则曰:「过已久矣,而道旁多不闻者。」正叔歎曰:「夫以从者数百人马数十行道中,而能使悄然无声,驭众如此可谓整肃矣。其立朝虽多可议,其才亦何可掩也!」
”`
却扫编·卷中
刘丞相莘老初拜右仆射,表略曰:命相之难为邦所重,惟皇盛世尤慎,此官君臣赓歌今百三十载,勳业继踵裁五十二人。刘公拜相实元右五年庚午,距今绍兴十年庚申五十年矣,继踵为相者又二十有八人,通前凡八十人焉。
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目为「嘉右四友」。
吕太尉惠卿赴延安帅道出西都时,程正叔居裡中,谓门人曰:「吾闻吕吉甫之为人久矣而未识其面,明旦西去必经吾门,我且一觇之。」迨旦,了无所闻,询之行道之人,则曰:「过已久矣,而道旁多不闻者。」正叔歎曰:「夫以从者数百人马数十行道中,而能使悄然无声,驭众如此可谓整肃矣。其立朝虽多可议,其才亦何可掩也!」
译文:
刘丞相初次被任命为右仆射,他的奏疏中写道:“任命宰相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需要国家重视的大事,这个职位上君臣共同创作的歌曲已经有一百二十年了,他们的功绩相继不断,一共才有五十个人担任。”刘公在公元1055年(元祐五年)被任命为宰相,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十年了,之后相继有二十八人在相位上任职,总共有八十人担任宰相。
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四位大臣都是仁宗时期一同任职的官员,他们非常友好,闲暇的时候经常聚会在寺庙中谈论一整天,别人很难参与其中,当时被称为“嘉右四友”。
吕太尉惠卿前往延安任职途中经过西都时,程正叔居住在城里,对门人说:“我听说吕吉甫这个人已经很久了还没有见过他的面,明天早晨他一定会经过我家门前,我要去看看他。”等到第二天早晨,完全没有听到有关他的信息,询问路上行走的人,回答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路边很少听得到他的消息。”程正叔感叹道:“凭借跟随的人数几百人,几十匹马在道路上行进中,却能让道路寂静无声,驾驭众人如此有序真是整齐严肃啊。虽然他在政治上有很多争议,但他的才能也是无法掩盖的!”
注释:
- 徐度:宋朝文人,曾任吏部侍郎。
- 却扫编:书名,徐度撰,记录了国家重大政事的议论和讨论。
- 刘丞相莘老:即刘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
- 元右五年:刘挚被任命为宰相的年份,即公元1055年。
- 嘉右四友:指仁宗朝四位著名文臣。
- 程正叔:即程颢,宋代著名学者,程颐之父。
-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 黄门韩公:即韩琦,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 吕太尉:吕惠卿,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
- 延安:今陕西省延安市。
-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运动。
- 嘉右四友:指在仁宗朝因文学和政治成就被广泛赞誉的四位大臣。
赏析:
《却扫编·卷中》是宋朝徐度的作品,记录了当时国事的重大决策和讨论过程。书中多次提到了多位朝廷高级官员,包括刘挚、司马光、吕惠卿、韩琦等,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记载,反映了宋神宗时期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及其影响。此外,徐度通过详细的历史记述,展示了当时官员们在面对国家大事时的责任感和集体智慧。这种集体讨论的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集思广益的有效方法,对于推动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