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岁使相节度使惟加检校,封邑则降麻。若除知判州府,止舍人命词领宫观,又止降敕。
唐中叶以后,宰相兼判度支最为重任。国朝开宝五年,尝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兼提点三司淮南、江南诸路水陆转运使,吕馀庆兼提点三司荆湖、广南诸路水陆转运使。明年薛拜相,仍领转运使事。又命平章事沉义伦兼提点剑南转运使,盖袭唐之遗制也。仁宗朝司马温公为谏官,以天下财用不足建请置总计使,用辅臣领之,以总天下之财。绍兴初,孟观文庚以参知政事兼总制户部财用,然不入衔。
宣和中,三公三孤皆具。太师三人:蔡京、童贯、郑绅;太傅一人:王黼;太保二人:郑居中、蔡攸;少师一人:梁师成;少傅一人:余深;少保二人:邓旬武、杨戬。
景德四年,诏皇侄武信军节度使惟吉立班在镇安军节度使石保吉之上。惟吉、保吉俱带平章事而保吉先拜,真宗令史馆检讨故事,淮唐武德中诏宗姓宜在同品官之上,从之。今职制令叙位以国姓为上,虽非宗室而同姓皆居庶姓之右。
却扫编·卷中
国朝以来政治改革与集议实践
- 政治改革背景
- 国朝自熙宁年起,重大政事必经百官讨论
- 官员各条具利害以尽人谋
- 贡举、北郊议仍如此例,后因多异同而停止
- 政治变革实施
- 百官集议制度形成与完善
- 官员参与决策过程
- 集议结果影响政策制定
- 政治变革成效
- 官员广泛参与决策
- 下情上达机制实现
- 政治改革推动国家发展
- 政治变革意义
- 体现政府高效治理能力
- 强化官员责任感和使命感
- 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稳定性
- 政治变革启示
- 政府需加强与民众沟通
- 鼓励官员积极参与决策制定
- 持续优化集议制度以适应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