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右初,胡文恭公宿为知制诰,封还杨怀敏复除内侍副都知词头不草。翊日,上谓宰相曰:「前代有此故事否?」文潞公对曰:「唐给事中袁高不草卢杞制书,近年富弼亦曾封还词头。」上意乃解,而改命舍人草制。已而台谏亦论其非,其命遂寝,而舍人封还词头者自尔相继,盖起于富成于胡也。

左右史虽日侍上侧,然未尝接语,欲有所论必奏请得旨乃可。元丰中,王右丞安礼权修《起居注》,始有诏许直前奏事,左右史许直前奏事盖自此始。

苏黄门子由熙宁二年以前大名府推官上书论事,神宗览而悦之,即日召对便殿,访问久之,面擢为条例司属官。故事:选入未得上殿者,自此遂为故事云。

吕申公素喜释氏之学,及为相,务简静,罕与士大夫接,惟能谈禅者多得从容。于是好进之徒往往幅巾道袍,日游禅寺,随僧斋粥,谈说理情,觊以自售,时人谓之「禅钻」云。

诗句:

  1. 皇右初,胡文恭公宿为知制诰,封还杨怀敏复除内侍副都知词头不草。
  2. 翊日,上谓宰相曰:「前代有此故事否?」
  3. 文潞公对曰:「唐给事中袁高不草卢杞制书,近年富弼亦曾封还词头。」
  4. 上意乃解,而改命舍人草制。
  5. 已而台谏亦论其非,其命遂寝,而舍人封还词头者自尔相继,盖起于富成于胡也。
  6. 左右史虽日侍上侧,然未尝接语,欲有所论必奏请得旨乃可。
  7. 元丰中,王右丞安礼权修《起居注》,始有诏许直前奏事,左右史许直前奏事盖自此始。
  8. 苏黄门子由熙宁二年以前大名府推官上书论事,神宗览而悦之,即日召对便殿,访问久之,面擢为条例司属官。
  9. 故事:选入未得上殿者,自此遂为故事云。
    解析:
    第1句:“皇右初,胡文恭公宿为知制诰,封还杨怀敏复除内侍副都知词头不草。”这句话讲述了胡文恭公担任知制诰时,拒绝草拟杨怀敏的任命词头。这里的“皇右”指皇帝的右边,暗示了胡文恭公的重要性和地位。胡文恭公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以其正直和忠诚著称。
    第2句:“翊日,上谓宰相曰:「前代有此故事否?」文潞公对曰:「唐给事中袁高不草卢杞制书,近年富弼亦曾封还词头。」”这句话描述了皇帝与宰相的对话,询问前代是否有类似的事例。文潞公回答说,唐朝的给事中袁高于前草拟卢杞的制书,而富弼曾封还过词头。这表明皇帝对这种做法表示认可和肯定。
    第3、4、5句:“上意乃解,而改命舍人草制。已而台谏亦论其非,其命遂寝,而舍人封还词头者自尔相继,盖起于富成于胡也。”这句话讲述了皇帝对此事的最终态度和处理结果。皇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命令其他官员起草制书,而台谏官员则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不妥。最终,皇帝的命令被取消,而舍人封还词头的做法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这一现象是由富弼开始的。
    第6句:“左右史虽日侍上侧,然未尝接语,欲有所论必奏请得旨乃可。”这句话描述了左右史的职责和权限。他们虽然每天都站在皇帝身边,但从未直接参与讨论,需要经过奏请得到皇帝的旨意后方可发表意见。这体现了他们在朝政中的辅助地位和作用。
    第7句:“元丰中,王右丞安礼权修《起居注》,始有诏许直前奏事,左右史许直前奏事盖自此始。”这句话提到了元丰年间,王右丞安礼负责修撰《起居注》,并首次允许左右史在事情发生之前直接向皇帝报告。这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提高官员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第8句:“苏黄门子由熙宁二年以前大名府推官上书论事,神宗览而悦之,即日召对便殿,访问久之,面擢为条例司属官。”这句话讲述了苏黄门子由在熙宁二年之前担任大名府推官时上书谈论政事,引起了神宗的注意。他当天召见了子由并在便殿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最终提拔子由为条例司的属官。
    第9句:“故事:选入未得上殿者,自此遂为故事云。”这句话提到了一个规定或习俗:“选入未得上殿者”。这是一个关于选拔官员的规定或者习惯,它一直沿用至今。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宋朝时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其中包括胡文恭公的决策、皇帝与宰相的对话、台谏机构的反对、左右史的工作方式、王右丞的《起居注》制度、苏黄门子由的上书经历以及选入官员上殿的规则等。这些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也可以了解到宋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