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及司马温公为相,欲增损贡举之法,复将使百官议,因自建经明、行修使朝官保任之法,欲并议之。草具将上,先与范丞相谋,范公曰:「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若已陈此书而众人不随,则虚劳思虑而失宰相体;若众人皆随,则相君自谓莫已若矣,然后谄子得志于其间而众人默而退。媚者既多,使人或自信如莫已若矣,前车可鉴也。不若清心以俟众论,可者从不可者更,俟众贤议之如此,则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温公不听卒白而行之。范氏家集载此书甚详。
却扫编·卷中
国朝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 背景
-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
- 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
- 原因
- 尽人谋而通下情
- 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
- 过程
- 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 意义
- 清心以俟众论
- 可者从不可者更
- 结果
- 逸而易成
- 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
- 启示
- 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
- 范氏家集载此书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