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国朝制度规定,食邑满万户便封为国公,只有当任宰相和官至三公的人,才会通算实封的数额,一旦达到万户就封为国公。杜正献公已经退休,因郊祀时皇帝应该给他加恩,他的食邑还没满万户,特令他被封为祁国公,这是异于常规的待遇。后来他去世前在遗表中说:“不是万户而辱没赐履之封,从三少开始就坐享司成之重。”这是指这个情形。 杨文公亿当初入馆时年龄尚小,按照惯例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变革与官员选拔 1. 前言 - 却扫编成书背景与历史意义 - 宋熙宁年间政治改革概要 - 却扫编在政治变革中作用 2. 官员选拔与决策机制 - 北宋科举制度回顾 - 官员选拔过程中议政活动 - 议政对政策影响及效果评估 3. 宰相与仆射角色分析 - 仆射职位及其重要性 - 宰相权力和议政方式 - 仆射在朝内决策作用 4. 官制改革与官职变动 - 元丰官制改革实施情况 -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在《却扫编》中,卷上记录了宋代对于官员的赏给绯袍(红色官服)和紫袍(紫色官服)的不同等级规定。其中指出了不同官职的官员如何获得这些特殊的服装。包括特赐绯袍的情况,以及官员间服饰等级的差异。 注释 注释1: 却扫编·卷上 这是《却扫编》中的一个部分,可能涉及到宋代官场的服饰制度或官员的品级划分。 注释2: 知州军、通判、提点刑狱、转运判官、知三京赤县
却扫编·卷上 解读古代政治制度与官场文化 1. 前言 - 历史背景:汉初官制沿袭秦制 - 主题阐述:探讨官职名称演变 - 研究目的:揭示官职名称变迁对政治影响 2. 官职名称沿革 - 秦汉官制概述 - 汉武帝时期官职改革 - 成帝时期官职调整 3. 官职名称变迁原因 - 政治需求与管理效率考量 - 社会文化因素推动变化 - 行政成本与官员素质关系 4. 官职名称变迁对官场文化影响 -
却扫编·卷上 从谏议大夫到特进之转变与仕途经历 1. 引言 - 《却扫编》成书背景及历史价值 - 官职制度变迁和对士大夫仕途影响 - 本篇内容在政局中作用和意义 2. 官职晋升与变化概述 - 谏议大夫至仆射十一转历程 - 枢密使至太师七转历程 - 政和年间官职体系变革 3. 官职名称及职责解析 - 各官职名称及其历史沿革 - 官职名称演变与时代背景关联 - 各官职职责对比分析 4.
却扫编·卷上 国初至绍兴凡四家:梁丞相适孙才甫。吕正献孙舜徒。富文忠孙季申。韩仪公孙似夫。 叔侄秉政,国初至大观凡三家:吕文穆侄文靖。胡文恭侄宗愈。林文节侄摅。初置观文殿大学士也,诏自今非尝历宰相不除,著为令。宣和七年,先公自北门召为上清宝菉宫使,忽有此授,方引故事退避,会北鄙之警,有诏复留。明年,京师解严,复召为中书侍郎,遂拜相。时前告犹寄北京左藏库,渊圣遣中使取以赐先公。先公复力辞,曰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汉初因秦官置丞相太尉武帝罢太尉不置久之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成帝复罢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马以备三公而咸加大称。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
{ 宋城富人曹诚者,独首捐私钱建书院城中,前庙後堂,旁列斋舍,凡百余区……四方之士争趋之。 曹氏益复买田市书以待来者。 宋城富人曹诚者,独首捐私钱,建书院城中,前庙后堂,旁列斋舍,凡百余区。 既成,邀楚丘戚先生主之。 先生名同文,生唐天祐中,历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学行义为学者师。 {8}^-^:
却扫编·卷上 汉初丞相、太尉演变及官制改革 1. 前言 - 国朝宰相、枢密使必以侍郎以上为之 - 旧官尊贵则守本官,官职卑则躐迁 - 官制行后 2. 东汉策免三公故事引用 - 引典故自言以避祸 3. 文元自请降职 - 贾文元为昭文相,引故事自言 - 吴正肃与文元不和,数争议前事 4. 恭公进位昭文 - 陈恭公为集贤相,引典故自言 5. 中丞高若讷对大臣不肃评价 - “雨不时”比喻 -
却扫编·卷上 解析历代宰相权力变迁与影响 1. 宇文枢密虚中之职名变更 - 原职位为学士,后去掉“大”字称 - 直接以学士身份任职 2. 古代宰相与参知政事人数限制 - 两相制度下三人参政,三相制度下两人参政 - 不同朝代人数设置差异 3. 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等宰相时期 - 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任宰相期间 - 王文正与王文穆曾两度担任参知政事 4. 父子同朝执政现象 - 王惠献子王安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