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时,侍从官或被寄任,往往优进职名,不复计资望之浅深。庆历中,欧阳文忠公为知制诰才数月,出为河北都转运使,即拜龙图阁直学士。其有既命而以事不行者,则随亦改授他职,绍圣间犹如此。彭器资尚书自权吏部尚书授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辞行,乃改待制知江州。权尚书补外,正合得待制故也。
按欧阳文忠公《庆历制草》序曰:「除目所下,率不一二时已迫丞相出,故不得专一思虑工文字,以尽道天子难喻之意,而还诰命于三代之文。」又《刘原甫侍读墓志》称其文章尤敏赡。尝直紫徽阁,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方将下直为之,立马却坐,一挥九制,凡数千言,文辞典雅,各得其体。由是言之,则是除目既下,必用是日草词,且不得从容下直而为之也。元右初,林子中枢密除中书舍人,言者论其非,因及张邃明中书曰:「昨日闻主者督撰希告词甚急,意澡之为谋,欲希早受命成其奸党也。」则命词之限,当元右时已不得如前者之迫矣。翟公巽资政居政和间,词命独为一时之冠,然文思迟涩,尤恶人趣之。有趣之者,辄默志其旁,凡一趣则故迟一日,有迁延至旬馀者,其后人稍闻之,莫敢复趣矣。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汉初因秦官置丞相太尉武帝罢太尉不置久之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成帝复罢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马以备三公而咸加大称。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
注释与译文
在《却扫编》卷上,徐度记载了汉代初期因袭秦制设置的各种官职,并描述了武帝时期对于丞相和太尉职位的处理。文中提及“武帝罢太尉不置”,表明武帝时期没有设立正式的太尉职位。同时提到“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说明汉朝初期设立了大司马这一职位,用以替代太尉的职能,显示了对高级军事职务的重视。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汉朝初期的政治体制,而且体现了古代官员制度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官职体系及其变迁,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政治决策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官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
徐度的这段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汉代早期行政机构的重要视角。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这种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为现代的行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