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谏议大夫积十一转而至仆射,二府乃七转。及官制行,大中大夫七转至特进,而不分庶官与二府。元右中始令正议光禄、银青光禄、金紫光禄大夫并置左右,分为二资,于是复十一转而至特进,绍圣以后因之不改。政和中增置通奉、正奉、宣奉三阶而罢分左右,止十转至特进,而庶官、二府并循此制。盖祖宗以来二府不磨勘,故每优迁。《绍兴新书》乃并二府有《磨勘法》,然亦未尝举行也。
石林公言吴中俚语:若等人易得久,瞋人易得丑,虽鄙亦甚有理。
祖宗时,凡官仆射及使相以上领州府则称「判」。元符末,章仆射罢相,以特进守越州,止称「知」,盖谪也。宣和中,余太宰深以少傅、节度使守福州,复称「知」。靖康初,白太宰时中守寿春府、李太宰邦彦守邓州,始复故事称「判」。建炎中,吕仆射顾浩以使相守池、守潭、守临安,皆称「知」,赵丞相鼎官本特进再罢相,初以节度使守绍兴,后改本官守泉,皆称「知」。近岁孟郡王忠厚以使相守镇江亦称「知」,后改婺州。会高开府世则亦守温州,称「判」,而孟亦改判婺州云。国朝翰林学士多以知制诰久次而称,以职闻者为之。刘原甫居外制最久,既誉望高一时,故士论咸以为宜充此选,而刘亦雅自负,以为当得之。然久柅不得进,逮出典两郡,还朝,复居旧职且十年矣,终不用。久之,复请外补,于是以翰林侍读学士知永兴军,颇怏怏,不自得。一日,顾官属曰:「诸君闻殿前,挥使郝质乎?已拜翰林学士矣。」或以为疑者,徐笑曰:「以今日之事淮之,固当如此耳。」
却扫编·卷上
从谏议大夫到特进之转变与仕途经历
- 引言
- 《却扫编》成书背景及历史价值
- 官职制度变迁和对士大夫仕途影响
- 本篇内容在政局中作用和意义
- 官职晋升与变化概述
- 谏议大夫至仆射十一转历程
- 枢密使至太师七转历程
- 政和年间官职体系变革
- 官职名称及职责解析
- 各官职名称及其历史沿革
- 官职名称演变与时代背景关联
- 各官职职责对比分析
- 官职变动与政治环境关系
- 官职变动反映政治局势变迁
- 官场升降与朝廷政策调整互动
- 官员个人行为对政治环境影响
- 官职变动对士人心态影响
- 官职晋升激励士人奋发向上
- 官职降级引发士人焦虑担忧
- 官职变动与士人生活态度变化联系
- 官职变动对社会秩序影响
- 官职变动对政治稳定造成影响
- 官职变动对社会经济影响
- 官职变动对社会文化影响
- 官职变动历史经验教训
- 历史上官员晋升案例分析
- 官职变动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 官职变动对未来社会影响预测
- 结语:从谏议大夫到特进之路
- 总结官职晋升过程与心得体会
- 探讨未来官职变动趋势及可能性
- 强调官职变动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