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度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述,汉至宋史事辑录 1. 前言 - 《却扫编》简介和历史背景 - 《却扫编》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2. 卷一 - 皇帝之女称谓演变 - 赵氏公主封号改革 3. 卷二 - 国家命妇封号变革历程 - 其他重要封号变迁及分析 4. 卷三 - 小君封号起源及其意义 - 乡君、亭君等称呼的历史沿革 5. 卷四 - 硕人封号争议与讨论 - 对硕人之称的现代审视与反思 6. 卷五 -
``` 却扫编卷上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译文及注释: 却扫编卷上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
``` 却扫编卷上 唐之方镇得专制一方,甲兵、钱谷、生杀、予夺皆属焉。权任之重自宰相之外它官盖无与比,故其始拜也,降麻告廷与宰相同,而赐节铸印之礼又为特异,诚以其任重故宠之。 国初节度使犹有赴治所者,谓之「归镇」,以为异礼。仁宗朝,夏郑公以平章事领三城节为西京留守,以洛阳地当孔道,日有将迎之劳,表请「归镇」,略曰:凡刀建节之行,颇以「归镇」为重。 译文 唐时地方节度使掌握一方军政大权
诗句:却扫编·卷上 译文:苏子容丞相始为南都从事时,杜正献公方致仕居南都,见苏公,大器之,为道其平生出处本末甚详,曰:「子异时所至亦如老夫,愿勉旃自爱。」苏公唯唯谢之。 注释:苏子容丞相(即苏东坡),杜正献公(即杜衍):两位当时的名士。 赏析:此诗描述了苏东坡初到南方任职时,与已退休的杜衍的一次会面。杜衍对苏东坡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苏东坡将来的成就会像他一样杰出。同时
却扫编 卷上 宋 徐度撰 《却扫编》是北宋时期,由徐度编纂的一本历史文献。该书主要记录了从汉代至宋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和官员任免情况,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化。全书共三卷,涵盖了从汉初到北宋的历史变迁。 徐度在书中不仅记录了官职名称的变化,还详细记载了各官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例如,汉朝时期,丞相、太尉、大司马等职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而到了唐代
却扫编·卷上 宋代政治决策与行政制度 1. 作者简介 - 徐度,字敦立,北宋时期官员,曾任开封知府等职。 2. 书籍概述 - 《却扫编》为北宋徐度所作,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与行政制度。 3. 内容解读 - 书中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重大事件如政事更革、贡举北郊讨论等,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原因及影响。 4. 关键观点 - “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强调集体讨论的重要性,避免独裁决策。 -
却扫编·卷上 宋代徐度历史文献研究 1. 作者简介 - 徐度背景 - 官职与学术成就 - 家族与个人影响 2. 《却扫编》内容概述 - 编撰目的与背景 - 政治改革与制度变革记载 - 历史事件与人物描述 3. 汉初官制变迁 - 秦官设置与丞相太尉职责 - 武帝时期大司马角色转变 - 成帝时期周官六卿名称引入 4. 历代官制对比分析 - 汉代与后世官制差异 - 历代政治制度演变 -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国朝大更革集众议 1. 汉初丞相与太尉 - 秦官设置丞相和太尉 - 武帝罢去太尉职位 - “大司马”成为大将军之冠 2. 成帝时期改革 - 取消丞相和御史大夫职位 - 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 - 配大司马为三公之一 3.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变化 - 改大司马为太尉 - 司徒、司空并去除“大”字 - 历代延续此制 4. 政和年中全面遵守 - 完全遵循周官设置 - 增设少师
京城士大夫自宰臣至百执事皆乘马出入,司马温公居相位,以病不能骑,乃诏许肩舆至内东门,盖特恩也。建炎初,驻跸扬州,以通衢皆砖甃霜滑不可以乘马,特诏百官悉用肩舆出入。范文正公自京尹谪守鄱阳,作堂于后圃,名曰「庆朔」。未几易守丹阳,有诗曰:「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如今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句来。」予昔官江东,尝至其处,龛诗壁间,郡人犹有能道当时事者,云:「春风,天庆观道士也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及司马温公为相,欲增损贡举之法,复将使百官议,因自建经明、行修使朝官保任之法,欲并议之。草具将上,先与范丞相谋,范公曰:「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若已陈此书而众人不随,则虚劳思虑而失宰相体;若众人皆随,则相君自谓莫已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