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及司马温公为相,欲增损贡举之法,复将使百官议,因自建经明、行修使朝官保任之法,欲并议之。草具将上,先与范丞相谋,范公曰:「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若已陈此书而众人不随,则虚劳思虑而失宰相体;若众人皆随,则相君自谓莫已若矣,然后谄子得志于其间而众人默而退。媚者既多,使人或自信如莫已若矣,前车可鉴也。不若清心以俟众论,可者从不可者更,俟众贤议之如此,则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温公不听卒白而行之。范氏家集载此书甚详。
故事,宰辅领州而中使以事经繇,必传宣抚问。宣和间,先公守南都,地当东南水陆之冲,使传络绎不绝,一岁中抚问者至十数。故尝有《谢表》曰:「天阙梦回,必有感恩之泪;日边人至,常闻念旧之言。」后因生日,府掾张矩臣献诗曰:「几回天阙梦,十走日边人。」盖用表语也。矩臣退傅家,好学,喜为诗。先公为相时,欲稍荐用之,已卒矣。
旧制:凡掌外制必试而后命,非有盛名如杨文公、欧阳文忠、苏端明未尝辄免,故世尤以不试为重。然故事:苟尝兼摄,虽仅草一制亦复免试。渡江后,从班多不备官,故外制多兼摄者,及后为真,皆循例得免。近岁有偶未兼摄而径除者,又特降旨免试焉。
国朝宰相执政既罢政事,虽居藩府,恩典皆杀。政和中,始置宣和殿大学士,以蔡攸为之,俸赐礼秩悉视见任二府。其后踵之者其弟修、其子行,而孟昌龄、王革、高伸亦继为之,然皆领宫观使或开封府殿中省职事,未尝居外。及革出镇大名,仍旧职以行,而恩典悉如在京师。其后蔡靖以资政殿学士知燕山府,久之亦进是职,再任恩数加之,虽前宰相亦莫及矣。
先友崔陟字浚明,年未二十举进士。待试京师,一夕梦人告曰:「汝父攘羊,恐不复见汝登科矣。」及寤,意大恶之。既果被
却扫编·卷中
介绍
《却扫编·卷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部散文集。该书收录了苏轼在北宋时期所写的一些散文,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文体,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却扫编·卷中》共分为五卷,其中第一卷为记事类文章,第二卷为议论类文章,第三卷为抒情类文章,第四卷为叙事类文章,第五卷为书信类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有的则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有的则记录了作者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却扫编·卷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个性魅力。
相关推荐
却扫编·卷中 国朝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1. 背景 -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 - 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 2. 原因 - 尽人谋而通下情 - 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 3. 过程 - 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4. 意义 - 清心以俟众论 - 可者从不可者更 5. 结果 - 逸而易成 - 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 6. 启示 - 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 7.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变革与百官议事制度简史 1. 前言 - 却扫编·卷中历史背景及其编纂目的 -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概况 - 百官议事制度在宋朝发展情况分析 2. 官职设置和职责划分 - 宋朝官职体系概览 - 百官职责划分与相互协作机制 - 决策过程中各部门角色与贡献 3. 政治变革中的决策流程 - 熙宁新政背景下的官员会议 - 贡举北郊议题决策过程描述 - 多异同导致的政治变革讨论 4.
诗句 却扫编·卷中 这首诗的标题是“却扫编·卷中”,其中“却扫”可能是指作者在某种情况下放弃了扫除或整理的行为,而“卷中”则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书籍或者是作者所编写的书籍的一部分。 译文 《却扫编·卷中》: 梦中被告知因为父亲偷吃羊而被取消考试资格。 注释 - 却扫: 放弃清扫、整理。 - 卷中: 指书籍的部分章节或内容。 - 崔陟: 名字,作者的朋友和先祖,字浚明。 - 未二十:
程嗣真,字儒臣,文简公之子,年少时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自己的书写风格独树一帜,能够领悟古人用笔的精髓。他曾经评价近代书法大家苏才翁的书写风格:“苏才翁的书笔势迟怯,吴越人没有真正的见识,只是盲目地模仿,但自我从我开始辨别之后,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明白这不是真正的书法。”蔡君谟只能模仿前人点画,至于草书则尚未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而张旭和他自己则是古人中唯一能自我领悟书法的人。 {注释1
却扫编·卷中 苏丞相子容留守南都 刘丞相莘老签书判官事 苏轼,字子容,为北宋时期的宰相。在政治生涯中,他多次担任要职,其中一次是在元祐年间,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与时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刘莘老共同执政。 刘莘老,字莘老,当时年岁尚轻但才华出众。他在朝中担任秘书省检正诸房公事的职位,负责文书和记录工作。尽管年纪轻轻,但他的才干已得到苏子的赏识和重视。 在元祐年间,由于朝廷需要调整政策和改革
却扫编·卷中 神宗患本朝《国史》之繁,尝欲重修《五朝正史》,通为一书,命曾子固专领其事,且诏自择属官。曾以彭城陈师道应诏,朝廷以布衣难之,未几撰《太祖皇帝总叙》一篇以进,请系之《太祖本纪》篇末,以为《国史》书首。其说以为大祖大度豁如、知人善任使,与汉高祖同,而汉祖所不及者其事有十。因具论之,累二千馀言。神宗览之,不悦曰:「为史但当实录以示后世,亦何必区区与先代帝王较优劣乎!且一篇之赞已如许之多
诗句:却扫编·卷中 译文: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时期徐度的作品,记录了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 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
却扫编·卷中 解析古代政治决策过程与文学价值 1. 引言 - 《却扫编》历史背景和创作目的 - 卷中内容概述及对后世影响 2. 政事大更革集议制度 - 北宋时期政事大更革政策实施 - 百官参与决策重要性与作用 3. 熙宁初贡举北郊议例 - 贡举北郊讨论过程与策略 - 不同意见处理方式及其成效 4. 卷中原文摘录与译文 - 古文原文摘录 - 关键词汇注释 5. 文学赏析与艺术成就 -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魏昌世生活态度和学识的诗。 我们来解读诗歌内容,理解每句的含义: 1. 却扫编·卷中:这是诗的标题,"却扫编"指的是魏昌世的藏书之书,而"卷中"则表明了他在书中寻找知识的渴望。 2. 魏衍者字昌世,亦彭城人:魏昌世的姓名和籍贯被明确指出,他来自彭城,这是一个古代的城市,位于现在的江苏省。 3. 从无已游最久:魏昌世跟随没有已经学习很长时间,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师生关系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决策方式与官员行为解析 1. 前言 - 宋代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 曾尚书喜理性之学,提举淮西学事 - 韩献肃公再相,弟黄门公在翰苑当制 2. 辅臣监司客位下马制度 - 诸使者守此制甚谨 - 曾丞相子宣拜相时,其弟子开为翰林学士当制 3. 欧阳文忠公删润《新唐书》 - 王銍云建请诏欧阳文忠公别加删润以一之 - 公固辞,独请各出名 4. 刘羲仲纠缪五代史 -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改革与百官参与之探讨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演变,出现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和决策。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宋朝的政治智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中,乾德二年(964年)发生的一个关键事件“却扫编卷中”尤为引人注目。这一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值得深入探讨以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事件背景 在乾德二年,宋朝朝廷面临重大的内政与外交挑战
诗句翻译 1. 却扫编·卷中 - 这首诗的标题,可能是指某种书籍或文集。 2. 凡带职诸学士结衔皆在官上,待制、修撰乃在官下 - 这是关于宋代官职制度的描述。在宋时期,带职(如侍从、谏议等)的学士官衔通常位于其官职之上,而其他官职如待制和修撰则位于其之下。 3. 薛太尉昂罢节度使改授资政殿大学士 - 描述的是薛昂因罢免节度使后被改授为资政殿大学士的历史事件。 4. 特进授学士结衔皆在下 -
``` 却扫编·卷中 刘丞相莘老初拜右仆射,表略曰:命相之难为邦所重,惟皇盛世尤慎,此官君臣赓歌今百三十载,勳业继踵裁五十二人。刘公拜相实元右五年庚午,距今绍兴十年庚申五十年矣,继踵为相者又二十有八人,通前凡八十人焉。 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时目为「嘉右四友」。 吕太尉惠卿赴延安帅道出西都时,程正叔居裡中
却扫编·卷中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宋朝徐度著 宋朝徐度著 宋徐度撰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京城士大夫自宰臣至百执事皆乘马出入司马温公居相位以病不能骑乃诏许肩舆至内东门
却扫编·卷中 国朝以来政治改革与集议实践 1. 政治改革背景 - 国朝自熙宁年起,重大政事必经百官讨论 - 官员各条具利害以尽人谋 - 贡举、北郊议仍如此例,后因多异同而停止 2. 政治变革实施 - 百官集议制度形成与完善 - 官员参与决策过程 - 集议结果影响政策制定 3. 政治变革成效 - 官员广泛参与决策 - 下情上达机制实现 - 政治改革推动国家发展 4. 政治变革意义 -
却扫编·卷中 余顷见史院《神宗国史稿·富韩公传》,称少时范仲淹一见以王佐期之,蔡太师大书其旁曰:「仲淹之言,何足道哉!」 译文:我前不久看到史院的《神宗国史稿》中,记载了富弼小时候范仲淹就预言他将成为辅佐帝王的贤才。蔡京则在范仲淹的画像旁边写下了:“范仲淹的话有什么值得一说的呢?” 注释: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宣和中,王鼎为刑部尚书,年甫三十
张文定公安道平生未尝不衣冠而食,尝暑月与其婿王巩同饭,命巩褫带而已,衫帽自如,巩顾见不敢。公曰:「吾自布衣诸生遭遇至此,一饭皆君赐也,享君之赐敢不敬乎?予自食某之食,虽衩衣无害也。」 注释: - 却扫编:一种书籍的名称。 - 卷中:指书的一卷之中。 - 张文定公:张安道,名无垢,北宋官员、文学家,因避讳宋仁宗赵祯而改名。 - 平生:一生之中。 - 未尝:未曾。 - 未尝不衣冠而食
却扫编·卷中 赵畯字德进,宋城人,少治《易》。时龚深甫《易解》新出,世未多见,畯闻考城一士人家有之,则徒步往见,独携饼十数枚以行。既至其门,求见主人,问以借书之事,意颇以为难而命之饭,畯辞曰:「所为来者欲见《易解》耳,非乞食也。」主人嘉其意,方许就传因馆之一室中。畯阖户昼夜写录,饥则啖所携之饼,数日而毕,归书主人,长揖而还。 先公应举时与之同场屋,其被黜之明日往唁之,叩门久方应。窥其何为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改革与百官讨论实录 1. 前言 - 徐度生平简介及作品影响 - 《却扫编》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 国朝应差遣官职演变与政治变革 2. 政事大变革 - 熙宁初年科举贡举北郊讨论 - 政治改革后官员议论变化 - 官员间不同政见体现 3. 百官议政方式 - 收集百官意见以尽人谋 - 避免异同过多减少讨论复杂性 - 通过讨论通达下情确保政务透明 4. 士大夫参与议政 -
这首《却扫编·卷中》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关心。诗中描述了他与友人在徐州相聚的情景,以及他对友人的担忧和劝诫。同时,也反映了苏轼对友人身体健康的关注。 在诗的第一部分,苏轼提到了他南迁回来后,居住在许下,闭门不接宾客。这可能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纷扰和应酬,想要过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他的乡人来访时,他在门外等待了很久,但始终无法见到他。这可能是因为他正在修炼内功或处理政务。
却扫编·卷中 国朝政事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 徐度著《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赏析: 《却扫编·卷中》是宋代徐度所撰写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宋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官员行为。书中强调了政治决策应广泛征询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体现了宋代政府对于民主决策的重视。通过这部作品
却扫编·卷中 功臣号起于唐德宗时,朱此之乱既平,凡从行者悉赐号「奉天元从定难功臣」。其后凡有功者咸被赐,浸相踵为故事。本朝循此制,宰相、枢密使初拜,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初除或未赐,遇加恩乃有之,刺史以上止加阶勳,勋高者亦或赐。中书、枢密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余官则「推诚保德奉义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每以二字协意,或造或因,取为美称。宰臣初加即六字,余并四字
诗句: 却扫编·卷中 译文: 元丰官制已经废弃,但只设置了秘书监少监、丞郎、著作郎、佐郎、校书郎、正字等职位,统称为“秘书省职事官”,但并不兼任其它局的职务,专门负责校雠、撰写等职责。在元右期间又恢复了馆职制度,并诏令辅臣推荐所熟悉的人到学士院进行策试,然后根据官阶和资序授予秘阁集贤校理或领内外职务,不一定专门在馆中。校书郎、正字凡是考试合格者,满二年后才能授以校理。绍兴初年
诗句: ``` 却扫编·卷中 ``` 译文: 《却扫编》是一卷书。 注释: - 《却扫编》:一种古代书籍的标题,这里指的是一本书。 - 卷中:“卷”在这里指的是书的内容或结构,“中”表示在其中。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却扫编》这部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通过描述不同的官员和部门,诗人展示了这本书对政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包孝肃公治理京城时严格治吏的态度,以及他对政务的精细管理和高效执行。
诗句:高燕初陪听拊鼙,清谭仍许奏挥犀。自知伯起难埔峭,不及淳于善滑稽。舞奏未终花十八,酒行先困玉东西。荷公德度容狂简,故敢忘怀去钉畦。 译文:初次见面时,我们聆听着鼓声敲打的战鼓,谈论着轻松的话题。我深知文潞公的才华出众,他的言辞犀利且富有幽默感,让人印象深刻。在宴会上,我们跳舞、饮酒,直到天色渐暗才结束。文潞公的风度翩翩让我感到钦佩,我愿意忘记一切烦恼,与他一同享受这美好的夜晚。 赏析
诗句:却扫编卷中 译文: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赏析:此首诗反映了宋朝时期的政治决策过程,强调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改革的必要性。诗中提到的“国朝以来”,指北宋时期。在宋代,政治改革是常态,但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会引发争议和讨论
``` 却扫编·卷中 唐制:礼部郎官掌百官笺表,故谓之「南宫舍人」。 国朝常择馆阁中能文者同判礼部,便掌笺表,有印曰「礼部名表之印」。王文恭珪初以馆职为之,其后就转知制诰,又就迁学士,仍领,辞不受曰:「御史中丞岁时率百官上表,而反令学士、舍人掌诏诰之臣主为缮辞定草,既轻重不伦,亦事体未便。今失之尚近,可以改正,欲乞捡会旧例,以礼部名表印择馆职中有文者付之,则名分不爽矣。」议者是之。及官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