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扫编·卷中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及司马温公为相,欲增损贡举之法,复将使百官议,因自建经明、行修使朝官保任之法,欲并议之。草具将上,先与范丞相谋,范公曰:「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若已陈此书而众人不随,则虚劳思虑而失宰相体;若众人皆随,则相君自谓莫已若矣,然后谄子得志于其间而众人默而退。媚者既多,使人或自信如莫已若矣,前车可鉴也。不若清心以俟众论,可者从不可者更,俟众贤议之如此,则逸而易成,有害亦可改而责议者矣。若先漏此书之意,则谄者更能增饰利害迎于公之前矣。」温公不听卒白而行之。范氏家集载此书甚详。
故事,宰辅领州而中使以事经繇,必传宣抚问。宣和间,先公守南都,地当东南水陆之冲,使传络绎不绝,一岁中抚问者至十数。故尝有《谢表》曰:「天阙梦回,必有感恩之泪;日边人至,常闻念旧之言。」后因生日,府掾张矩臣献诗曰:「几回天阙梦,十走日边人。」盖用表语也。矩臣退傅家,好学,喜为诗。先公为相时,欲稍荐用之,已卒矣。
旧制:凡掌外制必试而后命,非有盛名如杨文公、欧阳文忠、苏端明未尝辄免,故世尤以不试为重。然故事:苟尝兼摄,虽仅草一制亦复免试。渡江后,从班多不备官,故外制多兼摄者,及后为真,皆循例得免。近岁有偶未兼摄而径除者,又特降旨免试焉。
国朝宰相执政既罢政事,虽居藩府,恩典皆杀。政和中,始置宣和殿大学士,以蔡攸为之,俸赐礼秩悉视见任二府。其后踵之者其弟修、其子行,而孟昌龄、王革、高伸亦继为之,然皆领宫观使或开封府殿中省职事,未尝居外。及革出镇大名,仍旧职以行,而恩典悉如在京师。其后蔡靖以资政殿学士知燕山府,久之亦进是职,再任恩数加之,虽前宰相亦莫及矣。
先友崔陟字浚明,年未二十举进士。待试京师,一夕梦人告曰:「汝父攘羊,恐不复见汝登科矣。」及寤,意大恶之。既果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却扫编·卷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部散文集。该书收录了苏轼在北宋时期所写的一些散文,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文体,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却扫编·卷中》共分为五卷,其中第一卷为记事类文章,第二卷为议论类文章,第三卷为抒情类文章,第四卷为叙事类文章,第五卷为书信类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有的则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有的则记录了作者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

《却扫编·卷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个性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