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因秦官置丞相、太尉。武帝罢太尉,不置。久之,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成帝复罢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马以备三公,而咸加「大」称。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改大司马为太尉,而司徒、司空并去「大」字,自后历代因之。政和中,始尽遵周官,置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以太尉为武官,礼秩同二府,大略如昔之宣徽使,而不以授文臣,而必以冠节度使为异耳。
唐开元中,始聚书集贤院,置学士、直学士、直院总之。又置大学士,以宠宰相,自是不废。其后又置弘文官,亦以宰相为大学士。本朝避宣祖讳,易为昭文,然必次相迁首相始得之。其后惟王章惠随、庞庄敏籍、韩献肃绦旨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献肃制词,有曰「度越往制,何爱隆名之私」者,盖谓是也。
文臣签书枢密院,始于右元懿,初称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竟以本院学士而签书院事而已。至张公齐贤、王公沔皆直以谏议大夫为之,不复带学士,自是不复除。至熙宁八年,曾公孝宽始复自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枢密都承旨,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而不迁官、不赐球文带。未几,以忧去位,至服阕,乃以端明殿学士判司农寺。元右三年,赵公瞻自中散大夫户部侍郎;六年,王公岩叟自左朝奉郎、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七年,刘公奉世自左朝请大夫、宝文阁待制、权户部尚书,皆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迁官。赵公明年乃迁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王、刘二公至罢皆除端明殿学士。是四公于从班中资品尚浅,而躐迁执政,故有是命,盖不尽以执政之礼畀之。而必带枢密直学士者,正用石元懿故事也。绍圣以还,又复除。渊圣受禅之初,亟擢宫僚耿南仲为执政,而西府适无阙员,故复自徽猷阁直学士、太子詹事拜签书。未几,复欲命一执政使虏,而在位者皆不可遣,遽以兵部尚书路公允迪为签书而行。先是枢密直学士已废不置,改为述古殿直学士,故二公皆超拜资政殿学士。虽签书带职犹用故事,而非本意矣。
却扫编·卷上
介绍
却扫编·卷上”是中国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诗歌作品。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被誉为“宋之四家”之一。
黄庭坚的“却扫编”是指他的一些未完成的著作或诗文选集。在《却扫编·卷上》中收录了黄庭坚的一些早期诗歌和文稿,反映了他在青年时期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貌。这些诗歌和文稿展示了他早期的才华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却扫编·卷上》中的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黄庭坚的诗歌天赋和个性特点,也为我们研究宋代文学、黄庭坚个人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国朝大更革集众议 1. 汉初丞相与太尉 - 秦官设置丞相和太尉 - 武帝罢去太尉职位 - “大司马”成为大将军之冠 2. 成帝时期改革 - 取消丞相和御史大夫职位 - 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 - 配大司马为三公之一 3.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变化 - 改大司马为太尉 - 司徒、司空并去除“大”字 - 历代延续此制 4. 政和年中全面遵守 - 完全遵循周官设置 - 增设少师
却扫编·卷上 宋代徐度历史文献研究 1. 作者简介 - 徐度背景 - 官职与学术成就 - 家族与个人影响 2. 《却扫编》内容概述 - 编撰目的与背景 - 政治改革与制度变革记载 - 历史事件与人物描述 3. 汉初官制变迁 - 秦官设置与丞相太尉职责 - 武帝时期大司马角色转变 - 成帝时期周官六卿名称引入 4. 历代官制对比分析 - 汉代与后世官制差异 - 历代政治制度演变 -
却扫编 卷上 宋 徐度撰 《却扫编》是北宋时期,由徐度编纂的一本历史文献。该书主要记录了从汉代至宋代的政治制度变迁和官员任免情况,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化。全书共三卷,涵盖了从汉初到北宋的历史变迁。 徐度在书中不仅记录了官职名称的变化,还详细记载了各官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例如,汉朝时期,丞相、太尉、大司马等职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力,而到了唐代
却扫编·卷上 解析历代宰相权力变迁与影响 1. 宇文枢密虚中之职名变更 - 原职位为学士,后去掉“大”字称 - 直接以学士身份任职 2. 古代宰相与参知政事人数限制 - 两相制度下三人参政,三相制度下两人参政 - 不同朝代人数设置差异 3. 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等宰相时期 - 吕文穆、李文靖、向文简任宰相期间 - 王文正与王文穆曾两度担任参知政事 4. 父子同朝执政现象 - 王惠献子王安简 -
却扫编·卷上 国初至绍兴凡四家:梁丞相适孙才甫。吕正献孙舜徒。富文忠孙季申。韩仪公孙似夫。 叔侄秉政,国初至大观凡三家:吕文穆侄文靖。胡文恭侄宗愈。林文节侄摅。初置观文殿大学士也,诏自今非尝历宰相不除,著为令。宣和七年,先公自北门召为上清宝菉宫使,忽有此授,方引故事退避,会北鄙之警,有诏复留。明年,京师解严,复召为中书侍郎,遂拜相。时前告犹寄北京左藏库,渊圣遣中使取以赐先公。先公复力辞,曰
却扫编·卷上 宋代政治决策与行政制度 1. 作者简介 - 徐度,字敦立,北宋时期官员,曾任开封知府等职。 2. 书籍概述 - 《却扫编》为北宋徐度所作,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与行政制度。 3. 内容解读 - 书中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重大事件如政事更革、贡举北郊讨论等,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原因及影响。 4. 关键观点 - “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强调集体讨论的重要性,避免独裁决策。 -
``` 却扫编卷上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译文及注释: 却扫编卷上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
{ 宋城富人曹诚者,独首捐私钱建书院城中,前庙後堂,旁列斋舍,凡百余区……四方之士争趋之。 曹氏益复买田市书以待来者。 宋城富人曹诚者,独首捐私钱,建书院城中,前庙后堂,旁列斋舍,凡百余区。 既成,邀楚丘戚先生主之。 先生名同文,生唐天祐中,历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学行义为学者师。 {8}^-^:
``` 却扫编卷上 唐之方镇得专制一方,甲兵、钱谷、生杀、予夺皆属焉。权任之重自宰相之外它官盖无与比,故其始拜也,降麻告廷与宰相同,而赐节铸印之礼又为特异,诚以其任重故宠之。 国初节度使犹有赴治所者,谓之「归镇」,以为异礼。仁宗朝,夏郑公以平章事领三城节为西京留守,以洛阳地当孔道,日有将迎之劳,表请「归镇」,略曰:凡刀建节之行,颇以「归镇」为重。 译文 唐时地方节度使掌握一方军政大权
诗句:却扫编·卷上 译文:苏子容丞相始为南都从事时,杜正献公方致仕居南都,见苏公,大器之,为道其平生出处本末甚详,曰:「子异时所至亦如老夫,愿勉旃自爱。」苏公唯唯谢之。 注释:苏子容丞相(即苏东坡),杜正献公(即杜衍):两位当时的名士。 赏析:此诗描述了苏东坡初到南方任职时,与已退休的杜衍的一次会面。杜衍对苏东坡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苏东坡将来的成就会像他一样杰出。同时
却扫编·卷上 刘器之待制对客多默坐,往往不交一谈至于终日,客意甚倦,或请去,辄不听,至留之再三。有问之者,曰:“人能终日矜庄危坐而不欠伸欹侧者,盖百无一二焉,其能之者必贵人也。” 译文:刘器之(即刘敞)担任待制职位时,经常与客人坐着沉默不语,甚至一天都不说一句话,客人感到十分疲倦,有时请求离去,他始终不肯听,即使客人再三请求留下,他也不同意。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人能够整日保持庄重、严肃
却扫编·卷上 汉初丞相、太尉演变及官制改革 1. 前言 - 国朝宰相、枢密使必以侍郎以上为之 - 旧官尊贵则守本官,官职卑则躐迁 - 官制行后 2. 东汉策免三公故事引用 - 引典故自言以避祸 3. 文元自请降职 - 贾文元为昭文相,引故事自言 - 吴正肃与文元不和,数争议前事 4. 恭公进位昭文 - 陈恭公为集贤相,引典故自言 5. 中丞高若讷对大臣不肃评价 - “雨不时”比喻 -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汉初因秦官置丞相太尉武帝罢太尉不置久之置大司马而以为大将军之冠成帝复罢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马以备三公而咸加大称。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述,汉至宋史事辑录 1. 前言 - 《却扫编》简介和历史背景 - 《却扫编》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2. 卷一 - 皇帝之女称谓演变 - 赵氏公主封号改革 3. 卷二 - 国家命妇封号变革历程 - 其他重要封号变迁及分析 4. 卷三 - 小君封号起源及其意义 - 乡君、亭君等称呼的历史沿革 5. 卷四 - 硕人封号争议与讨论 - 对硕人之称的现代审视与反思 6. 卷五 -
却扫编·卷上 从谏议大夫到特进之转变与仕途经历 1. 引言 - 《却扫编》成书背景及历史价值 - 官职制度变迁和对士大夫仕途影响 - 本篇内容在政局中作用和意义 2. 官职晋升与变化概述 - 谏议大夫至仆射十一转历程 - 枢密使至太师七转历程 - 政和年间官职体系变革 3. 官职名称及职责解析 - 各官职名称及其历史沿革 - 官职名称演变与时代背景关联 - 各官职职责对比分析 4.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国朝制度规定,食邑满万户便封为国公,只有当任宰相和官至三公的人,才会通算实封的数额,一旦达到万户就封为国公。杜正献公已经退休,因郊祀时皇帝应该给他加恩,他的食邑还没满万户,特令他被封为祁国公,这是异于常规的待遇。后来他去世前在遗表中说:“不是万户而辱没赐履之封,从三少开始就坐享司成之重。”这是指这个情形。 杨文公亿当初入馆时年龄尚小,按照惯例
却扫编·卷上 宋徐度撰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却扫编·卷中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讲。 却扫编·卷上译文 旧制:执政以上始服球文,带佩鱼;待从之臣止服遇仙带,世谓之「横金」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在《却扫编》中,卷上记录了宋代对于官员的赏给绯袍(红色官服)和紫袍(紫色官服)的不同等级规定。其中指出了不同官职的官员如何获得这些特殊的服装。包括特赐绯袍的情况,以及官员间服饰等级的差异。 注释 注释1: 却扫编·卷上 这是《却扫编》中的一个部分,可能涉及到宋代官场的服饰制度或官员的品级划分。 注释2: 知州军、通判、提点刑狱、转运判官、知三京赤县
却扫编·卷上 汉初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之别 1. 引言 - 却扫编背景简介 - 徐度生平及其作品影响 2. 汉初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之比较 - 汉朝初期官制沿革 - 丞相与御史大夫职能差异 3. 集贤院学士初无班与执政、侍从通为之 - 集贤院学士与诸直馆品级差异 - 政事中权侍郎以上者待遇提升 4. 许少伊右丞宣和间经历 - 宣和年间监察御史梦兆象征 - 刘希范资政珏接替经历 5.
却扫编·卷中 宋代政治变革与官员选拔 1. 前言 - 却扫编成书背景与历史意义 - 宋熙宁年间政治改革概要 - 却扫编在政治变革中作用 2. 官员选拔与决策机制 - 北宋科举制度回顾 - 官员选拔过程中议政活动 - 议政对政策影响及效果评估 3. 宰相与仆射角色分析 - 仆射职位及其重要性 - 宰相权力和议政方式 - 仆射在朝内决策作用 4. 官制改革与官职变动 - 元丰官制改革实施情况 -
却扫编·卷上 解读古代政治制度与官场文化 1. 前言 - 历史背景:汉初官制沿袭秦制 - 主题阐述:探讨官职名称演变 - 研究目的:揭示官职名称变迁对政治影响 2. 官职名称沿革 - 秦汉官制概述 - 汉武帝时期官职改革 - 成帝时期官职调整 3. 官职名称变迁原因 - 政治需求与管理效率考量 - 社会文化因素推动变化 - 行政成本与官员素质关系 4. 官职名称变迁对官场文化影响 -
却扫编·卷上 国朝创立诸阁以藏祖宗御制,每阁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谓之侍从官。然学士、直学士例以阁名为官称,惟天章难以为称,初置时尝以王贽为直学士,其后不复有,止除待制而已。初,诸阁唯龙图有直阁,馆职之久次与帅臣、监司之有勤劳者乃得之,然初无班缀也。其后,诸阁例置始编入杂压与诸修撰,通谓之「贴职」,为之者众矣。范文正公为陕西招讨使也,以边兵训练不精,盖无专任其责者。又部署、钤辖等权任相亚
却扫编·卷上 探究宋代政治制度与文书使用 1. 汉初丞相和太尉设置背景 - 秦朝官员体系对汉朝影响 - 汉武帝时期行政改革措施 - 大司马角色演变及重要性 2. 成帝时期政令调整 - 罢免丞相与御史大夫决策 - 周官六卿、司徒、司空名称恢复 - 三公制与大将军称号确立 3. 宋朝中书门下机构变革 - 政事堂设立与权力集中 - 堂帖与札子区别及其功能 - 堂帖与札子对当时政令影响 4.
【诗句】 却扫编·卷上 【译文】 国朝的制度规定:凡是降下来的命令处分,事情都有词,其体裁与诏书相似,知制诰执行,都用四六文字。元丰官制实行后,取消了这种规定。 富韩公去世时,讣告传来,神宗对辅臣们非常悼惜,而且说:「富某平生刚直不阿,现在死了,为他修墓的人也一定是个刚直的人,你们想想看。」然后自己说:「现在刚直的人没有比韩维更厉害的了,一定是韩维去修墓。」当时持国正在汝州
却扫编·卷上 国朝典故与历史记载的珍贵资料 1. 文臣必带直学士职,服金带 - 文臣必须担任直学士职以获取金带 - 薛师正枢密因商利获赐金带 - 韩庄敏丞相以龙图阁待制身份获赐金带 - 政和、宣和年间庶官亦获赐金带 2. 傅献简公在英宗朝直言不讳 - 谏官与吕献可诸公论濮园称号事 - 十余次上书未获采纳 - 出使契丹并获晋升侍御史知杂事 3. 王荆公用事时对傅献简公道义 -
诗句: 1. 皇右初,胡文恭公宿为知制诰,封还杨怀敏复除内侍副都知词头不草。 2. 翊日,上谓宰相曰:「前代有此故事否?」 3. 文潞公对曰:「唐给事中袁高不草卢杞制书,近年富弼亦曾封还词头。」 4. 上意乃解,而改命舍人草制。 5. 已而台谏亦论其非,其命遂寝,而舍人封还词头者自尔相继,盖起于富成于胡也。 6. 左右史虽日侍上侧,然未尝接语,欲有所论必奏请得旨乃可。 7. 元丰中
译文: 进士考试通过连举、恩赐、特召、廷试等途径依次录取,依次赐给进士及第,或参加同榜的科举人出身,或试为监主簿,各州文学长史、四门助教、摄诸州助教,称为"特奏名"。从景德二年开始,这一年,进士第一人是李文定丞相。其后也有补充三班借职的,但时不同,试而不中的就罢归职,因怜悯他们年老而未成才,就捐出一个官给他们,这是国朝忠厚的政治。按惯例,进士唱名时,宰执、从官侍立左右,有子弟参加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