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非宰相不为仆射,虽枢密使,必尝历宰相乃得之。天喜三年,南郊亲祠礼毕,辅臣咸进官。时丁晋公以吏部尚书参政事当迁,乃以检校太尉兼本官为枢密使,而端揆之尊不可得也。神宗即位覃恩时,王懿恪拱辰以端明、龙图两学士吏部尚书留守北京当迁,乃以为太子少保,而两学士如故。官制行,仆射为特进。崇宁间,许冲元太尉始以中书侍郎为之,其后踵之。郑太宰、邓少保皆以知枢密院为之,薛肇明以门下侍郎为之。靖康初复祖宗法度时,薛独存,因改授金紫光禄大夫。

王銍言周世宗既定三关,遇疾而还。至澶渊,迟留不行,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中外恟惧。时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亲故独得至卧内,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朝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永德然之。承间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问曰:「谁使汝为此言?」永德对群臣之意皆愿如此。世宗熟视久之,歎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吾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呜呼!天命方有所属,固非人谋之所能间也。

”`
却扫编卷上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译文及注释:
却扫编卷上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却扫编卷中涵盖原著全文和白话文版本,有详细的释义、注解与注释,助你理解深意。
译文:
国朝以来,凡是有重大的政务改革,都必须集合百官进行讨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应该让每个人都详细地陈述利弊所在,这样才能充分听取众人的意见,让下情得以上传。在宋神宗时期,曾经讨论过贡举考试的问题,当时有人认为贡举考试过于复杂,应该减少一些内容。但是,经过讨论后,大家认为还是应该保留一些传统的考试内容,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选拔人才。然而后来由于觉得考试内容过多而感到厌烦,于是就不再进行这样的讨论了。
注释:

  1. 却扫编卷上:此为《却扫编》卷上的标题,卷上的内容主要涉及国朝以来的重大政务改革以及群臣的讨论过程。
  2.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句话描述了国朝以来,凡是有重大的政务改革,都必须集合百官进行讨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应该让每个人都详细地陈述利弊所在,这样才能充分听取众人的意见,让下情得以上传。
  3. 熙宁初议贡举北郊犹如此后厌其多异同不复:这句话描述了宋神宗时期曾经讨论过贡举考试的问题。当时有人认为贡举考试过于复杂,应该减少一些内容。但是,经过讨论后,大家认为还是应该保留一些传统的考试内容,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选拔人才。然而后来由于觉得考试内容过多而感到厌烦,于是就不再进行这样的讨论了。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国朝以来的政务改革以及群臣的讨论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改革的重视和对于民意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即重视集思广益,通过广泛的讨论来制定政策。这种政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