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 1. 一上高楼恨有馀:登上高楼,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绪。 2. 登临事往竟成虚:曾经登临高处,欣赏风景,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已经变得虚无缥缈。 3. 已无阁老履絇迹:现在已经没有昔日阁老(指名臣)的足迹。 4. 徒认匡公水竹居:只能通过想象,去追寻匡衡(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隐居在水竹之中的情景,却无法实现。 5.
凤凰飞舞下层峦,珠树瑶花一夜残。 周室旧闻迁宝鼎,汉宫今见泣铜盘。 荒祠犹记双龙柱,坏埒曾传乙鸟坛。 为叹兴亡肠易断,不须高眺傍高寒。 注释: 1. 凤凰飞舞下层峦:凤凰在秋天飞翔,飞过层层山峦。 2. 珠树瑶花一夜残:一夜之间,树上的珠子和花都凋零了。 3. 周室旧闻迁宝鼎:周朝的传说中,曾经有一座宝鼎。 4. 汉宫今见泣铜盘:汉朝的宫殿里,现在只剩下了哭泣的铜盘。 5. 荒祠犹记双龙柱
【注释】 至东胶:即至东郡,今山东省聊城市。 惊闻报晓鸡:指听到海潮声中的鸡鸣声,因海水涨潮,声音传得远。 水云西:指山东一带的水乡景色。水波如烟,山色如云,故称水云。 茅屋压檐鸦乱啼:茅舍低垂,乌鸦乱叫。 南货聚:指南方各地的货物。 州城独许北军栖:州城只有北方军队驻扎。 离恨:离别之痛。 惨凄:凄凉悲伤。 【赏析】 此诗为诗人于宋钦宗靖康之难时所作。“海上惊闻报晓鸡”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描写了战乱时期人民流离失所的情景。 首句“世乱何从托此身”,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无奈和迷茫。他无法找到合适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寄希望于乱世之中。 次句“荒城牢落偶相亲”,描绘了战乱中的荒凉景象。城市荒芜,人们相互依靠,生活艰难而艰辛。这里的“荒城”指的是战争后的废墟,而“牢落”则形容其荒凉破败的状态。同时,“偶相亲”也暗示了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
注释: - 自从北渡浣纱溪,十载家山入望低。:自北渡浣纱溪以来,十年过去了,我看着家乡的山川变得如此低矮。 - 失学已怜元亮子,长斋应愧太常妻。: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同情于陶渊明那样的贤人;因为我长期斋戒,所以感到惭愧于王羲之的妻子谢道韫。 - 百年世事醯鸡变,一夜乡心谢豹啼。:这一辈子的事情就像醋鸡一样变化无常,一夜之间的乡愁就像谢豹一样悲鸣不已。 - 却向归涂望辽鹤
秋兴五首 其二 注释:咸阳城下动秋风,落木萧萧汉苑空。太液池曾经停驻过豪华的游辇,上林苑谁能看见弋飞鸿?王侯第宅苍茫外,锦绣山河感慨中。关塞只今无梦到,白头吟望思无穷。 赏析:此诗是诗人晚年在长安所作。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议论抒情。第一句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写出了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凄凉景象;第二句以静写动,以“静”衬“动”,通过落木萧萧的声音,衬托出宫苑的冷落空寂
送路理问出使太原 戴良创作七言律诗赏析 《送路理问出使太原》,元末明初,戴良创作。这首诗描绘了路理问出使太原的旅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支持与期望。以下是对该诗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和作品赏析: 1. 使君持节欲何之:“使君持节”指路理问身负朝廷使命,持节为信物,象征其身份尊贵与责任重大。“欲何之”即询问此行的目的,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关切与期待。 2. 好是中原酣战时
我们将这首诗逐句翻译并给出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次韵游宝华寺 失足江湖鬓欲华,寻僧姑啜赵州茶。 卓泉不复闻飞锡,说法空传见雨花。 水乐隔林迷梵呗,云衣入户乱袈裟。 同游赖有兰台客,时出新诗斗彩霞。 接下来是译文、诗句释义及赏析: 译文: 在失足于江湖之后,我的头发已经斑白,寻找僧人喝赵州的茶。 卓泉水流不再听闻僧人飞锡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僧人说法的声音和雨花的传说。 水乐声从树林里传来
诗句释义: 1. 登大牢山 - 描述了诗人登上大牢山的场景。 2. 海上名山谁作邻 - 表达了诗人对这座海上名山的向往,它如同远方的邻居一般。 3. 数峰高起自为群 - 描述山峰的高耸,如同众山峰聚集在一起。 4. 林明夜见水底日 - 指在森林中,白天可以看见水下的日光。 5. 浪动暮疑岩下云 - 当傍晚时分,波浪似乎在岩石之下流动,给人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 6. 渺渺乾坤何处辨 -
黑水洋 涉海才经五日期,深洋一望黑淋漓。 波摇月夜人先见,船过雨天龙未知。 险胜吕梁漂鹢处,悲同巫峡泣猿时。 平生一段乘桴意,莫为微躯到此疑。 译文: 黑水洋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它位于大海中,只有经过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那里。在黑水洋的海域里,海水深蓝且清澈,远远望去仿佛被墨水染黑了一般,非常美丽。波涛在夜晚摇晃着月光,人们可以率先看到水中的景象,船只在雨天的海洋上行驶,龙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