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绛
注释: 波寒日暮罢垂纶,独放扁舟俟水滨。 最恨伍员亡楚后,芦中无复渡江人。 译文: 波寒日暮,我停下钓鱼,独自驾着扁舟在水边等待。 最可恨的是伍子胥灭掉楚国后,芦丛中就没有再有人能够过江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屈原投江的哀悼,也是对伍子胥的谴责。诗人用“独放扁舟”和“芦中无复渡江人”表达了自己的哀愁之情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西畴春望 其二 寥寥天地外,知己岂无人。 译文: 在天地之外,只有我一人孤独地仰望,难道就没有知己吗? 注释: 寥(liáo)寥——广阔。 天地外——天地之外,即指宇宙间。 知己岂无人——意谓知心的人哪里会没有呢? 对此闲田里,殊惭怀土身。 译文: 站在这片空闲的田地里,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怀念家乡的土地。 注释: 此——代指“这片空闲的田地”。
【注释】 1. 胡韶先:名不详,作者友人。豫章:即南昌,今属江西,唐代时为南昌都督府治所。 2. 艰危:艰难危险。百战:指多次作战。 3. 老日还乡国:年老返回故乡。老日,年迈的太阳。还乡国,归乡。 4. 一杯聊复劝:喝一杯酒来安慰自己。聊:姑且,暂且。 5. 风雪尚纷然:风雪依然纷纷扬扬地飘落。 【赏析】 此诗写送友人归豫章,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依依不舍之情。全诗以“仗剑出门去
诗句:敝缊过城市,谁能识汝贤。 译文:破旧的布衣经过繁忙的城市,谁能识别你的贤良?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凡人物的赞美和尊重。他用“敝缊”来形容自己的破旧布衣,以此来表达自己虽然贫穷但却有一颗贤良的心。而“今人薄古道”则揭示了现代社会一些人对古代道德观念的漠视,强调了诗人对于古代道德的坚守和尊崇
注释: 白杨叶已落尽,树叶初变黄。马鬣萧萧声,感叹人生无常。 两个月未吃米饭,粒米未进嘴。十个月为妇药,亲尝滋味苦。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诗人在白杨树落叶时想起了妻子的离世,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状况
【注释】 送离大师入天湖:将离大师送至天湖。 云水何无定:云和水,变幻无常,没有一定的形状。 行时即住机:行走在云水之中,就像在机上一样自由自在。 千山当雪霁:当雪后天晴,千山一片明亮。 一丈到柴扉:从一丈多高的山峰上走到柴门。 落叶不闻响:树叶落下的声音听不见。 凄风难入衣:凄冷的风吹得衣服都难以抵挡。 深知高坐处:知道高远之处的禅意。 松竹亦光辉:即使是松树和竹子,也会因高远而发光。
【注释】越裳:古国名。在今越南中部。翠微:青绿色的山峦。王孙:古代称贵族子弟。 译文: 路转处,斜阳照向苍翠的山峰,轻车只和鸟儿争翔。 春风里,我们一同欣赏贵族子弟种的王孙草,南北游子都未归。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经过越裳道时的所见所感,以轻车与鸟的竞飞,王孙草的观赏来衬托出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鼎湖客夜呈湛慈和尚 不梦亦不觉,山空月复清。 谁能此山上,垂手月中行? 万虑已皆寂,一心安所生。 何期方丈外,容听夜钟声。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何绛之手《鼎湖客夜呈湛慈和尚》。诗中描述的是一个夜晚,作者在山中与湛慈和尚共话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 “不梦亦不觉,山空月复清”: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静谧的环境中,即使没有梦境或感觉,也能感到山林空旷和月光的清澈。 -
【解析】 题干是“陈村夜泊”,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结构为:二二一三。全诗押韵。 “川原”即平原,指代中原地区。“秋风”意为秋季的风。“夜泊船”意为在船上过夜。“水边禽个个”意为岸边的鸟成群结队。“沙际月娟娟”意为沙滩上的月光明亮。“浊酒”意为浑浊的酒,借指诗人的愁绪。 【答案】 译文: 我喜爱中原平原的美景,秋风吹起我停泊在船中。 水边鸟儿鸣叫不停,沙滩上月光明亮洁白。 往日饮酒醉意已消
【注释】 登鼎湖山:登上鼎湖山。鼎湖山,即鼎湖,在今湖北江陵东北。 笋舆行渐光:用竹舆行进,逐渐显得明亮。笋舆,指轻便的车子。 山从百丈岭,路绕九回肠:鼎湖山从百丈岭上蜿蜒而下,山路曲折盘旋,宛若九条肠子一样。 出谷鸟争道,入溪云触裳:出了山谷,鸟儿们竞相飞向不同的方向,进入溪谷,云彩仿佛触碰到衣服。 才闻钟磬动,吾已觉花香:刚刚听到了寺庙里的钟磬声,我已经感觉到了花香。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