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裔介
注释: 1.燕台秋兴四首: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这是第四首。 2.复岭重关势若奔:山岭重叠,关口众多,形势好像在奔跑。 3.皇畿形胜建瓴尊:京都地势高峻,形势雄壮,如同居高临下,主宰天下一样。 4.蟠龙踞虎来天险:像盘曲的龙、蜷伏的虎一样的山,是天造地设的险要之地。 5.带济襟河入蓟门:黄河如腰带一样环绕着,流入了蓟门。 6.重译何年通越雉:经过多年的翻译,才使得越国的使者来到京城。
赵问源九日约观菊阻雨不果 闻君旧有龙山约,落落风期许我宜。 篱下渊明贫自好,江州司马俗难医。 酒逢幽士应飞斝,雨为重阳来助诗。 此日登高惜未得,漫敲岩老枕中棋。 注释: 1. 闻君旧有龙山约:听说你以前就有在龙山相聚的约定。 2. 落落风期许我宜:期待着落落的微风。 3. 篱下渊明贫自好:比喻像东晋诗人陶渊明那样清高、淡泊名利。 4. 江州司马俗难医:比喻像唐代诗人白居易那样被世俗所困,难以摆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的知识点,尤其是理解性诗句,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创作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炼句、内容理解和赏析,作答时需要结合全诗加以分析,并联系诗歌的标题和注释进行赏析。 “筑室郊原好阅耕,每逢野老较阴晴”的意思是说在郊外修建房子,喜欢观看耕作,遇到农夫就比较农事的阴晴。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在郊外建房居住,喜欢看农民耕种
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终古云山一望中:整首诗的意境和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名利地位的超然物外。"终古"表示长久的时间,"云山"代表高远、连绵不断的山脉,而"一望中"则是说在远处就能一览无余地看到。 2. 幽栖常欲蹈冥鸿:这里的“阴栖”可以理解为隐居的生活状态,"蹈冥鸿"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精神。 3. 兴亡世事同蕉鹿
诗句释义及译文: - 乐城邮舍:乐城,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邮舍,即驿站,古代用于传递信息和邮件的房屋或建筑。 - 赵北燕南古战场:赵,指赵国;燕,指燕国,均是历史上的国家名。这里可能指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战争遗址。 - 征车日日计糇粮:征车,即出征的车;糇粮,即干粮,用来补充行军中所需的粮食。这句话描述了士兵们每天都需要计算并携带干粮以确保旅途所需。 - 挽输络绎来南国:挽输
【解析】 此句中,关键词“九日”、“城南”“崔府君”等。 【答案】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到城南崔府君庙。盘绕回环曲折的道路登上高峻的崔嵬,高耸入云的乔木也显得雄壮啊。秋天来临鸿雁不来,自会随着年华老去;在柴桑有梦见菊花开放,空自怅惘而开不了。丹房药灶烟雾缭绕,古庙碑阴长满青苔。夕阳下惆怅地与众人饮酒,远远地看着荒废的原野葬埋着寒灰。注释:本诗为诗人晚年登高之作。作者借登高远眺之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
【注释】 成德军:唐代方镇名,治所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声震若雷:形容军队声势浩大。长亭:驿站。古烽堆:旧时烽火台的遗迹。山分恒岳奔天马:指恒山与太行山分列如马。滹沱:水名,流经正定一带。砧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石臼和木棒。画角:古代军中吹奏的军号,因用象牙、牦牛尾等做成,故称角。梯航:泛指商船。舆:车。三都:唐玄宗时在洛阳设东都、西都、北都三道。这里借指京都长安。 【译文】 成德军声威显赫
【注释】 迩来:近些日子以来。 西山:山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岁,便梦随二亲宦游天下,五十余年间,奔走不暇。”志胜游:指志于游览胜地。 草木秋深多欲老:指秋风萧瑟,草木凋零。 云霞岁晚不曾收:指云霞飘忽不定,年老色衰,不能久留。 时序飞蓬鬓:指岁月流逝,人的头发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舞。时序,时光;鬓,发际。 歌呼:歌唱、呼唤。对酒筹:指饮酒作乐。 五成陌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当年曾共赋蒿苹,国士人争倒屣迎”一句是说当年我与您同游,共同赋诗于蒿苹之上,国之士人争着要倒屣而迎;“储相玉堂读秘史,借才绣斧抗霜旌”一句是说现在您为朝廷储备人才,在玉堂中阅读秘史,借才绣斧以抗霜旌;“要教汗血充天厩,可使龙媒出塞行”一句是说我要使骏马汗血充实于天厩,让龙媒的马匹可以走出边塞;“咫尺抒怀凭弱素”,“咫尺”是极言距离之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逐步作答。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首联“人传旧国是中山”中的“人传”一词,表明诗人对于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国家怀有深厚的感情;“旧国”二字,表达了对故国的眷念与怀念。“百战萧条民力艰”中,“萧条”一词,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民力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