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噩
【注释】 忆昔总角初成童: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总角,古代儿童头发用布条扎成两束下垂为髻,未成年时叫"总角"。 严亲携我游晋中:在父亲的带领下游览晋中地区。晋,指今天的山西;中,中都,今山西平遥县。 同车兄弟婉变笑:和乘车的兄弟们一起欢笑。 山头指点名贤踪:指着山上名士的踪迹。 初谓一过行不再:最初认为只要过一次此山,就不再来。 辛苦求名三十载:为了求取功名,苦读了三十年。 山上朝风寒复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东皋结亭子,平远眺南陌。 在东边的山岗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从这里可以平视远处的南边小径。 映窗植修篁,四面绕松柏。 在亭子的窗户边栽植了许多修长而笔直的竹林,四周围绕着苍翠的松树和柏树。 阴晴作明晦,时有云气积。 天气阴暗或晴朗,云层积聚,有时可以看到云气聚集的景象。 以此名归云,诗酒酬佳日。 因此以“归云”为名
【注释】 洛阳城中三尺雪:洛阳城,古都洛阳。三尺雪,形容降雪量很大。 袁生冻卧僵欲折:袁生,作者自喻,即作者自己。冻卧,因寒冷而卧着。僵欲折,形容极度受冻。 俗令不惜故人怜:世俗之人往往不顾惜老朋友的情谊。 囊底尚有佣书钱:囊底,指口袋。佣书钱,指代作雇工所得的工资。 东市得老羖:东市,洛阳城南市场。老羖(gǔ),肥壮的公羊。 韦以大布宽于旃:韦,指皮衣或毛裘。大布,粗厚宽大的布料。旃
【注释】 弄:操持,从事。柔翰:柔软的笔,指书信。骋怀:畅游四方,胸怀天下。名场:考场,科举考试的地方。见收:被录取,得官。散置:分散居住。穷乡:贫穷的边远之地。衰且疾:衰朽病弱。盛志:宏大的志向。济:渡,渡过。舟梁:船和桥梁,借喻官职。明义:明白大义。高卑:地位高低,比喻权势大小。粤西:广东省西部。我所游:我游玩过的地方。形:形迹,这里指政绩。变其俗:改变当地的习俗。折狱长:断案公正。离隔
【注释】 东亭:亭名,在洛阳。 南中:指南方。友人:指诗人的朋友。 倚杖:手拿拐杖。舒啸:张开喉咙大声地吟诵歌唱。萧然:清静的样子。 高躅:高尚的志向。期:希望。 杳杳:形容水波宽广无边,也比喻人心胸开阔或渺茫无际。霭霭:形容云气浓密的样子。 故人:老友。穷目:极目远望。 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景,描绘出一幅雨过天晴、夕阳西下,山间林木沐浴着余晖的景象;三四句写情,以“倚杖一舒啸”,“寄高躅”
良朋不相见,动经三十年。 视君如飞鸟,一去薄九天。 我乃甘沉沦,独效鳞潜渊。 渊天势虽隔,故旧不可捐。 荒荒散椽屋,历落秋水边。 中有孤吟士,白发手一编。 兴来偶成画,非迂亦非颠。 寄彼台省人,顾此幽林泉。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与方比部的阔别。良朋不相见,动经三十年,说明两人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视君如飞鸟,一去薄九天,用飞鸟比喻友人的远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两句是说诗人甘于沉沦
登金山寺塔 晓乘山巅塔,塔俯但苍雾。 下界已茫然,应有造天路。 人喧识京口,树暗迷瓜步。 呼吸浪吹觉,造次风引去。 咫尺海潮闻,不辨导江处。 【注释】 1. 晓:早晨。 2. 乘:登上。 3. 苍雾:浓雾。 4. 下界:下面的境界或世界。 5. 造天路:通往天界的路。 6. 人喧:指人群嘈杂喧闹的声音。 7. 识:知道、认识。 8. 树暗:树木昏暗不明。 9. 呼吸
【注释】 《过和州怀张水部》:在诗人的笔下,张籍(字水部)是个“孤高”的人物。他的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不拘泥于世俗,敢于直书胸臆,不畏权贵,敢于抨击时弊,敢于为国分忧,敢于替天行道。《过和州怀张水部》一诗就是对张籍这种人格的高度赞扬。 “高瞩博望孤”,形容张籍的为人高视阔步,胸怀坦荡,卓尔不群,独立特行,不媚俗,不随波逐流。 “对峙梁山遒”,形容张籍的才气横溢,刚劲有力。 “行识乌江渡”
【译文】 道边儿哭泣声悲切,阿娘饿死,阿父负我逃出淮河。乞讨不得粮食,只好抛下儿子,呼唤父亲却无人答应,仰头大哭。 阿父行踪匆忙,儿子怎赶得上? 问是谁家的孩子,你竟不知姓名乡里?人们围观叹息。 父子不相见,谁人收养抚养你? 傍晚寒冷,道路昏暗。关闭了人家,只有狗吠之声。荒郊野外多有死者。 【注释】 ①阿母:指母亲。 ②阿爷:指父亲。 ③“乞不得食”句:意思是说,乞丐也得不到吃的,只好抛弃孩子。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与子乔、海明子千溪亭饮宴 闲登此亭望,适乐同心赏。 快谈积别多,长歌踞高朗。 蛮岭自迢递,松杉正苍莽。 始悦夏风清,更当霁月上。 落落披襟袖,泠泠照宏敞。 坐久夜无声,但闻水流响。 译文: 我和你一起登上这座亭子远眺,心情愉悦地欣赏美景。 我们畅谈旧事,离别之情愈发深厚,边唱歌边坐在开阔的地方。 蛮岭遥远而陡峭,松树和杉树高大茂密。 最初喜欢夏日的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