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勋
诗句:层云错认山模样。云移乍识群山相。 翻译:层层的云彩仿佛误将山峰视为形状。当云彩移动,才突然发现群山的形状。 关键词解释: - 层云: 天空中飘浮的大量云朵,其形状和分布可以影响视线和视觉体验。 - 山模样:指山峰的自然形态,通常为直线或曲线等几何图形。 - 云移:指的是云彩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可能由于风力作用或大气运动造成。 - 群山相:指若干山峦相互之间的组合与排列
【注释】 1. 睿恩:皇帝对臣下的恩惠。 2. 新(xīn):刚,初。 3. 将(jiāng)春酿:把春天酿成美酒。 4. 娉婷:指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5. 小姑:小姑,旧时称年轻女子。 6. 陌上香尘轻扬:陌上,指田间小路。 7. 绛云:红色云霞,这里指红云。 8. 蜡屐(jī):涂有蜡的鞋。 赏析: 《瑞鹤仙·郊居春暮》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
诗句释义: 1. 安排醒眼送黄昏。延伫脉无言 - 这里指的是在黄昏时分,用清醒的双眼来迎接这个时刻的到来。 2. 去来自在,乍舒还卷 - 形容天空中的云彩自由地变化,时而舒展,时而收缩。 3. 云本无根 - 强调了云彩的本质是虚无的,没有固定的来源。 4. 自从吹出东风后,葑菲满平原 - 这句话意味着自从东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原本荒凉的土地上开始生长起了各种植物。 5. 不如凉露,殷勤点染
楚楚 蜉蝣粉蝶黄。不知门外已斜阳。谁识当年红豆句,莫思量。 译文: 那小小的蜻蜓与黄色的蝴蝶在夕阳下飞舞,不知道时间已经悄然流逝到了傍晚。谁能理解我当初写那红豆诗句的心情?不要想它了。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开头两句“楚楚蜉蝣粉蝶黄。不知门外已斜阳”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的画面,蜉蝣和蝴蝶象征着生命短暂
【解析】 本词上片主要写瀑布飞流直下,溅起的泥水冲激着巨石发出泠泠激石之声,淙淙穿亢声。下片先写潭中水深而见松影,后写崖上青草。全词意境清丽,风格婉约。 【答案】 是银河倒泻下天来,珠玉散缤纷 ——银河倒泻下来,像散落一地的珍珠和玉石。听泠泠激石,淙淙穿亢 ——听见石头撞击时发出的声音“泠泠”如泉涌,“淙淙”如溪流潺潺。溅洙飞尘 ——飞溅的水花使大地变得模糊不清。潇洒千年风雨,岩壑自生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诗歌内容。同时要联系作者身世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绿槐高处,喜深深庭院”“不度飞尘”写出了诗人对端午节气氛的描绘,突出了端午节气氛的热闹和欢乐。“帘映湘纹人似玉”是说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彩绘的竹帘,像美人一样美丽。“水沉香雾氤氲”意思是端午时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味。“半亩藤阴,一池荷叶
【注释】 1. 庚午:干支纪年,即公元1060年。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重阳登高之习。 2. 凌云起:直插云霄而起,形容楼阁高大雄伟。 3. 疏星摇曳空蒙里:稀疏的星光在朦胧的天空里摇荡闪烁。 4. 灯火出空栊:灯火从窗户中透出,光华映照。 5. 帘垂灯影红:垂着的帘子投下灯光,形成红色的光影。 6. 海动:海浪轻轻拍打。 7. 阑:尽,完结。 【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
鹧鸪天·北九水道中 春在平芜水石间。断崖新涨碧波澜。峰回路转溪山改,雪盛苗肥野老欢。 人静寂,鸟绵蛮。茅檐东畔有牛栏。山中自是多天趣,荠菜蒲葵次第看。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 北九水:即北九曲水,在今山东济南市区西北。 断崖:指山崖陡峭。 碧波澜:形容水面上波纹如碧玉一般。 峰回路转:山峰环绕,道路曲折。 雪盛:积雪很多。 苗肥:指农田里长满了庄稼。 野老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浮云起地角,山色上眉头。寥天一鸟飞往,烟水渺悠悠。 - 翻译:飘荡的云朵仿佛触及地平线的边缘,山峰的景色萦绕在眉梢。一只孤单的大雁向远方飞去,水面和天空交融。 - 注释:地角 - 指地平线边缘;山色 - 形容山峰的颜色;寥天 - 孤零零的天空;一鸟 - 一只大雁;渺悠悠 - 形容云水之间无边无际、渺茫的样子。 2. 潮落苍崖增峭,林壑夕阳带怨,横雾暗汀洲。 - 翻译
高阳台 · 故宫观雪 蜡炬堆盘,熏篝浅炷,夜长更漏偏迟。淅淅窗棂,檐前玉箸偷垂。寒塘不动鸳鸯冷,倩晓风莫拂疏枝。看漫空云海苍茫,万倾玻璃。 - 注释: 1. 蜡炬(lào zhú): 蜡烛。 2. 堆盘:形容蜡烛堆积的样子,犹如盘中之物。 3. 熏篝:古代用熏香来取暖或净化空气的器具。这里的“浅炷”表示点燃的香火很轻。 4. 更漏(gèng lòu): 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