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雍来
注释:在松树和竹子的旁边结上茅草庵,青山上种下的是棉田。 僧人闲来汲水出门去,月亮高挂在空潭上,云彩飘浮在天空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色。第一句“静结茅庵松竹边”,表现了诗人在松竹掩映的小茅庵里过着清静的生活。第二句“青山锄作种棉田”,则展现了诗人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态,他像农民一样在青山间开垦出一片棉田。第三句“僧闲汲水出门去”,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注释】 香花桥,在无锡县南,是惠山的一座桥梁。夹层楼:两层相并的楼阁。红云:喻指桃花盛开的景象,形容桃花烂漫如云霞。引住:吸引。游郎:泛指男女游人。摇荡:动摇。水难流:春意盎然,水流也变得迟缓不流了。此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三月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 【译文】 春天到了,惠山的香花桥好美啊,有两层相并的楼阁高耸入云,把红云般的桃花拥在上头。 引来许多游人驻足观赏
三月三游惠山即事 其三 译文: 河边的杨柳树郁郁葱葱,一带有清亮的光芒映照在翠绿的门扉上。 影子倒映在波涛的心窝儿里,流不走;浓烟迷恋住了美人的衣裳。 注释: ①三月三:古代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民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②河塘杨柳绿阴肥:河畔柳树的绿叶茂盛,垂柳飘飘。 ③清光罨翠扉:清亮的光芒照射在翠绿色的门扉上。罨,同“掩”。 ④影倒波心流不去:垂柳的影子倒映在波涛的心窝上,波涛流动
【注释】 石浪庵: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西栅内。即目:指眼前所见之景,即眼前的风景。 【赏析】 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古镇乌镇的美丽景色。首两句写远望的景物。“山外青山湖外湖”,写远处的山水连绵。第三句写近观的景象。风帆、远林、寒村、晚磬、孤寺,构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风景画。末一句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了晚钟的余音袅袅,给这幽寂的夜增添了些许的生气。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频年别思渺江头:频频思念着离别的人。渺,遥远。 每望乡音结远愁:每逢听到乡音就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忧愁。 独倚空斋残月夜,盈庭落木雁声秋:独自站在空旷的书房里,看着月亮西坠(残月),听着落叶萧飒的响声,大雁的叫声在秋风中回荡。 【赏析】 “频年别思渺江头”,开头两句写自己因长期远离故乡,所以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非常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思念又常常伴随着听到大雁的叫声
【注释】 宿:投宿。禅床:僧人坐禅打坐用的木制长凳。飞来:飘然而至。 【赏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作者时年五十四岁。诗人在白鹤道院过夜,宿处有梅花相伴,因此写下了这首小诗。首句说“老向云山恋故乡”,表明自己虽然身在云山,却时时思念着故土;次句说自己在梅花的陪伴下,卧在禅床之上,进入了梦乡。三、四两句写梦境:那飘然而至的松间月,仿佛是故人的信使,它把故人赠予的香火带给了你
【注释】 憩:小憩。离垢庵:在浙江天台,为唐代僧人寒山所建。 肆冥搜:即穷极幽微。 云深:指云雾缭绕之状。迷误:迷失方向。 潺湲:形容水流声。涧:山涧。前路:通向前面的路。 落花:飘散的花瓣。径:小路。精舍:寺庙。 喷沫:水从石上涌出。会:遇合;相合。渊潭:深谷中的水池。 岩窦:岩石洞穴。滴钟乳:水滴落在钟乳石上,发出声音。 中藏不息机:指洞内泉水不停地流动。 澄清净浮虑:清澈透明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 注释: “孤舟”指孤独的小船,“遥夜”形容夜晚遥远且寂静。这里用“孤舟”和“遥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画面。 第二句: 注释: “影逐溪风荡绿波”描述的是月光下小船的影子随着微风在清澈的水中摇曳的景象。 第三句: 注释: “对圆月”指的是面对满月的景象。这里表达了诗人与月亮相对而坐,共享明月之美的情景。 第四句: 注释:
注释: 飘残细雨清明日,游子天涯渺白云。 细雨纷飞着,清明时节的清晨,我独自在天涯之外,看着茫茫白云飘荡。 零落桃花向山路,何人携酒滴荒坟。 凋零的桃花落在了山路上,谁又在荒凉的坟墓前洒下美酒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全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飘残细雨清明日”,以“飘残”二字点明了春雨的特点,同时暗示了清明时节的雨水
注释:在喧闹的人群里,谁还能认出我那旧日的山容。雄伟的楼阁层层叠叠,翠绿之中显得特别壮观。缕缕香烟随风飘向石角,经声悠扬回荡在大茅峰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三月三游惠山即事时的景象。首句“人喧谁识旧山容”描绘了游人在喧嚣中寻找旧时山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感慨。颔联“杰阁层台翠里重”描绘了宏伟的楼阁在绿意盎然的山水之间显得格外壮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