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赏析。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大意是:佛祖眼中有金屑,佛祖头上有衣珠。佛的灵气仍然不被看重,佛祖究竟是谁? “金屑眼中翳”,意为佛眼中有沙粒,喻指世人眼中没有佛性。“衣珠法上尘”,意指佛身上的衣钵被尘世之物所玷污
【注释】: 颂云门:指《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溱洧》,这是一首描绘男女幽会的诗。三句语并馀颂十二首,是《诗经》中的一首《国风·陈风·东门》。其四,指这首诗的第一句。辩口利舌问,用锋利的话去询问;高低总不亏,无论是尊贵还是卑微的人,都不会受到损害。还如应病药,像治病用的药一样有效;诊候在临时,根据病情的不同,随时调整剂量。 赏析: 这首诗以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赞美了语言的力量。诗人认为
【注释】 ①颂云门:即《颂古十八首》,唐代诗人贯休所写,共十八首。②通宾主:即“主宾”,指主客之间。③向道休(hu):“向”是往的意思,“休”指“罢”。④消得个非遥:意思是不必远求,近处就有答案。⑤非遥:不远,很近。 译文: 我自远行而来向你询问,你明确告诉我道理已经明了,不要再向我多讲。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那么请给我一个很明白的答案。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方式
【序】 颂云门三句语并馀颂十二首 其十 提纲商量 若欲正提纲,直须大地荒。 欲来冲雪刃,不免露锋铓。 【注释】 颂云门三句:颂,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云门,山名,在今河南辉县西南,为中岳嵩山的支峰,以山形似云而得名;此指嵩山;三句,三首诗;提纲:指诗文的主旨或纲领、大纲;商量:商讨。全句意:要正本清源,就必须让大地荒芜;若要前来冲击那“雪刃”,就难免露出锋芒。大地荒:让大地荒芜。 【译文】
【解析】 这是一首颂诗,作者在颂扬“云门三句语”并“余颂十二首”的教义。 第一句“睡来合眼饭来餐”,是说睡觉时合着眼睛吃饭,吃饭时合着眼睛睡觉。这里的意思是说,修行之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第二句“起坐终诸勿两般”,是说无论起床或坐下,都不要分心。这里的关键是“勿”。 第三句“同道尽知言不惑”,是说所有的修行人都应该明白,话不能迷惑人。这一句中也包含了关键词“道”和“言”。
【注释】 颂云门三句:颂,诗的一种体裁。云门,即僧道一。“颂”是赞颂的意思,这里指对云门寺的赞美。三句,指《颂云门寺三首》。 委曲商量:斟酌,考虑。 由来:历来,从来。 归机:指归心。施设:安排,布置。认家风:比喻云门寺的禅风。家风,指寺院的风气。 扬眉瞬目同一眼:眉毛扬起来,眼珠转一下,眼睛是相同的。 竖拂敲床为耳聋:用拂子竖起敲击枕头,表示耳聋。 【赏析】
【注释】 抬荐:举荐。商量:商议。 扬眉:扬起眉毛,指得意的样子。 君东我亦西:你向东,我也往西。指两人分处东西,各行其是。 红霞、碧海、白日:都是指佛教中的事物象征。 须弥:梵语的音译,即山名,印度古代传说中的大山。 【赏析】 此诗写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首句写相见时的情景,“不扬眉”是说没有表现出得意的样子,“君东我亦西”,表明双方分处东西,彼此不能相顾。二句写分别后的心情,“红霞”
【注释】 罔象:传说中一种没有形状、能够变化多端的动物。真旨:指事物的真实道理或宗旨。山鬼窟:指深山之中的鬼怪居住的地方。精灵:这里指妖怪和鬼怪。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代,当时佛教与道教盛行,人们对于宗教的真伪辨别并不十分明确。作者通过诗的形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指出那些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组织其实都是骗人的鬼把戏。 “罔象谈真旨,都缘未辨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注释:黑豆还没有长成,就已经商量好了。 经过一番寻找和交流,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语言,但是彼此之间却隔着西天。 赏析:这首诗以黑豆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以“未生”到“已成颠”来描绘一个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磨难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黑豆“商量”成了“颠”,形象地描绘出人生成长过程的艰难与曲折。最后一句“特地隔西天”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注释】 颂云门:佛教用语,指佛的名号。三句语并馀颂十二首:这是《大乘经》中的一种文体,共十一首诗,用颂赞的形式来表达佛陀的功德。函盖乾坤:把天地包容在当中。比喻佛法广大无边。万像:指所有的形象。地狱及天堂:地狱是阴世,天堂是阳世。头头总不伤:每一个众生都不受伤害。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佛陀的功德,他能够把天地包容在当中,所有的众生都不受伤害。这表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