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注释】:
长醉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醃(zāo xiān)两个功名字,醅渰(pēi yàn)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赏析】:
《寄生草》是宋代词人张炎所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屈原自比,借酒解忧愁,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前途深感忧虑的悲愤心情。全词语言通俗,风格豪放,富有感染力。
首句“长醉方何碍”,意为:只要能够长醉不醒,还有什么妨碍呢?“何碍”指没有阻碍。“不醒时有甚思?”意谓:喝醉了酒,头脑发昏,有什么值得思索的呢?“不醒”,指喝得醉,神志不清。“甚思”,什么思考。
二、三句:“糟醃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这两句的意思是:把两个糟腌的名字都糟蹋掉,把千古兴亡的故事都糟蹋掉,把万丈的彩虹般的理想也糟蹋掉了。“糟醃”,即糟蹋、摧残。“两个功名字”,指功名利禄。“醅”(pēi)淹,亦作“醅酝”。酿熟的酒。“兴亡事”,指国家或政权更迭的史实。“虹霓志”,比喻伟大的抱负或远大的志向。
四、五句:“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些不懂事的人都嘲笑屈原不是好人,而了解我心的人都说我是个陶渊明那样的人。“不达时皆笑屈原非”,指那些不懂得大义的人,都嘲笑屈原不是好人。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而死,被后人称为“忠臣烈士”。后世诗人常以屈原自况,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云:“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六、七句:结尾两句“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意为:那些不懂得大义的人,都嘲笑屈原不是好人;而懂得我心的人则说我是陶渊明一样的人。“知音”,本指善于欣赏自己音乐才能的人。这里指了解自己的人。“尽”,完全、都等意。
全词通过对屈原、陶渊明两位伟大人物的对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