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高星藏光,天静四山出。
炊烟敛林墅,群作向昏毕。
物情初无干,浮生自啾唧。
征途行复止,镜发玄又白。
人生身抱器,志老剑在室。
百年生谁存,一士死不没。
兢兢凌霜干,幽花当春发。
【注释】
1、榆林:地名,在今陕西省榆林县。
2、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月高星藏光:月光明亮,星星隐藏不见。
4、天静四山出:天空宁静,四周山峰显露出来。
5、炊烟敛林墅(shù):炊烟渐渐消失在树林别墅之中。敛(liǎn),收敛的意思。
6、群作向昏毕:大家都在黄昏时分结束了劳作。
7、物情初无干:万物之情最初与世无关。物情,指大自然的生态和规律。
8、浮生自啾唧(jiī):浮生,指飘渺不定的一生。啾唧,形容生活琐碎繁杂。
9、征途行复止:旅途中行走又停止,比喻人生充满波折。
10、镜发玄又白:镜子反射出苍老的头发,指岁月流逝。镜发,镜子里反映出来的头发。
11、身抱器:身体中藏着有用的才华或技能。
12、志老剑在室:意志衰退,宝剑依然藏在室内,比喻虽壮志未酬,仍保持英雄本色。
13、生谁存:人生谁能存在?指人世间的生死轮回。
14、一士死不没:一个士人死去也毫不隐晦。士,古代知识分子的泛称。
15、兢兢凌霜干:小心翼翼,像凌霜的竹子一样坚韧。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16、幽花当春发:春天里美丽的花朵即将绽放。幽花,指深藏不露的美艳之花。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诗篇。诗人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月景,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短暂和英雄迟暮的深刻感悟。全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首联“月高星藏光,天静四山出。”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星辰隐退的宁静夜晚景象,突出了中秋时节的清冷孤寂。这里的“天静”意味着没有世俗纷争,只有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而“出”字则暗示着山峰在月光下的轮廓分明,给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为后续的人生感慨埋下伏笔。
颔联“炊烟敛林墅,群作向昏毕。”进一步描绘了人们结束一天劳作后的宁静场景。在这里,“炊烟敛林墅”既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而“群作向昏毕”则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这一联诗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还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颈联“物情初无干,浮生自啾唧。”则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在这里,“物情初无干”意味着万物与世界之间保持着原始的联系与联系,不受外界干扰;而“浮生自啾唧”则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纷扰,如同鸟鸣般琐碎而短暂。这两句诗通过对生命的深刻剖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与忧虑。
中间两联“征途行复止,镜发玄又白。”进一步展现了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这里,“征途行复止”象征着人生的起起落落和不确定性;而“镜发玄又白”则寓含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岁月的沧桑感。这两句诗通过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尾联“人生身抱器,志老剑在室。”则以豪迈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价值的坚守与追求。在这里,“身抱器”意味着诗人虽然年华已逝,但仍怀抱着宝贵的才华与智慧;而“志老剑在室”则寓意着即使年事已高,诗人依然保持着英雄般的锐气与勇气。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身经历的肯定,更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定宣言。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绘、对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个人价值的坚守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度探索和对于人生态度的积极倡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