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读史三首
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译文:
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注释:
鼎移炎德烬:指鼎炉中的火苗已将残存的炭火全部燃烧殆尽,形容国家灭亡后的荒凉景象。
南阳尚躬耕: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亲自耕作,过着隐居的生活。
胸中经济事:胸中怀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计划。
感我三顾诚:被刘备三次登门拜访所感动。
保蜀非王基:保护蜀地并非靠王基(刘备字玄德)的基业。
何似田一成:不如像诸葛亮那样的一位贤臣。
顾岂志功名:难道只是追求功名利禄吗?
乃欲表忠精:而是想要忠诚地为国家效力。
煌煌汉家业:汉朝伟大的功业。
草木岂无情:草木亦有情,比喻人的感情也是真实存在的。
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怎么知道邺中的孩童,其实是汉朝的后人。
运去身或移:命运不济时,自己也可能被迫离开故土。
事往恨难平:往事已成定局,怨恨难以消除。
《梁父吟》:即《梁甫吟》,乐府诗篇名,常用来表达对世事的感慨。
赏析:
《读史三首》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通过描绘历史的兴衰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下面将对每一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第一首
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
原文释义: 鼎炉中的火焰已经将残留的炭火完全烧毁,而南阳的土地上,有人仍在亲自耕作生活。
译文: 鼎炉中的火焰已经把残存的炭火完全烧毁,而在南阳的土地上,有人仍然亲自耕作生活。
第二首
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原文释义: 胸怀治国理政的理想和计划,深受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诚意所感动。
译文: 心怀治国理想和规划,深受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诚意所感动。
第三首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
原文释义: 保卫蜀地并非依靠王氏家族的基业,不如像诸葛亮那样成为一位杰出的谋士。
译文: 保卫蜀地并非靠刘备的家族基业,不如像诸葛亮那样成为一位杰出的谋士。
第四首
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原文释义: 难道只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吗?而是想要忠诚地为国家效力。
译文: 难道只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吗?而是想要忠诚地为国家效力。
第五首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
原文释义: 汉朝伟大的功业,草木也有情感,比喻人的感情也是真实存在的。
译文: 汉朝伟大的功业,草木也有情感,比喻人的感情也是真实存在的。
第六首
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原文释义: 怎么能够知道邺城中的孩子,其实都是汉朝的后人。
译文: 怎么能够知道邺城中的孩子,其实都是汉朝的后人。
第七首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
原文释义: 如果命运不济时,自己也可能被迫离开故土,往事已成定局,怨恨难以消除。
译文: 如果命运不济时,自己也可能被迫离开故土,往事已成定局,怨恨难以消除。
第八首
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原文释义: 《梁父吟》的曲调悠扬,它的余音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译文: 《梁父吟》的曲调悠扬,它的余音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