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峰高耸并秋霄,双涧分流送晚潮。
月冷谁家频捣练,风清何处细吹箫。
七闽荔子丹砂颗,五岭梅花玉雪标。
黄鹄不来空怅望,自歌雅曲和渔樵。

【注释】

秋兴:指秋日登高所见所感,多抒写诗人的感慨。

两峰:指山名。

双涧:指两条小河。

送晚潮:指送走傍晚的潮水。

月冷谁家频捣练:月色寒冷,是谁家的姑娘在捣洗纱线?

风清何处细吹箫:风吹得多么清爽啊,是谁在轻轻吹箫?

七闽:今福建一带。荔子:荔枝。丹砂颗:红色的颗粒。

五岭:指五条岭。梅花:指梅花树。玉雪标:指像美玉一样白。

黄鹄:即黄鹤。杜甫曾有“黄鹤一去不复返”之叹。

自歌雅曲和渔樵:自己唱着《诗经》里的曲子,和渔夫、樵夫一起唱歌。

【赏析】

此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秋在夔州时所作。夔州地处长江三峡西端,地势险要,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有“巴蜀胜处”之称。诗人登上高处,俯瞰峡江两岸,但见山峦连绵,江水流长。他触景生情,写下了此诗。

首联先写远望所见:两座山峰耸立在秋高气爽的天空下。这两句是全诗总领全篇的起句。

颔联进一步写远景:只见那山涧中流来两条清澈的小溪,仿佛是从远方送来的晚潮。这里既写了近景,又从远处落笔,使景物更加鲜明突出。

颈联则转向近处的景色,写出月光如水,寒风习习,使人感到清凉宜人;而那江边,又有人家捣衣之声阵阵传来,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两句以声衬静,烘托出一片宁静的气氛。

尾联则由眼前实境转入想象,设想那些生长在五岭的荔枝,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结出了红艳艳的果实;生长在梅花盛开之地的梅花,也开得像雪一般洁白。最后两句用一个“空”字作结,既照应首联中的“高霄”,又点明诗人登高的目的。

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前二联写登高所见的山川风光,中间二联写登高处的感受,后二联想象江畔人家的生活情景。全诗结构严谨严密,脉络分明,读来朗朗上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