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日滦河滨,西风白草长如人。
城乌未栖角未起,落日砧杵连比邻。
砧声砧声一何急,露寒孀妇抱衣泣。
行人独向明月中,望断星河夜深立。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句“八月一日”是时间,地点是“滦河滨”,即山海关外长城边,“西风白草长如人”。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吹拂着白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塞外景色,使人感到凄凉、孤寂和荒凉。第二句描写了黄昏后的情景,“城乌未栖角未起”,乌鸦还没有落下来,城门上的角楼还没有亮起来,暗示出夜将至。第三四句描写了砧声,“一何急”“抱衣泣”,写出了妇女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深夜里劳作的苦楚,表现出她们的生活艰辛。第五句“行人独向明月中”,写诗人在月色下独自伫立,流露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望断星河夜深立”,表现了作者在月光下久久凝望着远方,直到天明。
【答案】
译文:八月一日,在山海关外的长城边,一阵西风吹过,只见那白茫茫的草地,无边无际,令人感到凄凉、孤寂和荒凉。黄昏以后,乌鸦还未落下,城门上的角楼还没有亮起来。妇女们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深夜里劳作,她们在砧上敲击着衣物,发出“一何急”的声音。露水寒凉,妇女抱着衣服哭泣。我独自一人站在月光下,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直到天明。赏析:这首诗写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当时,明神宗已死,宦官王安掌权,政治日趋腐败,国家危机四伏。诗篇以写景为序,首尾照应,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之感和思归之意。前四句写景,描绘出一幅辽阔、悲凉的景象,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接着两句写黄昏后的场景,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两句写深夜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自然,形象逼真生动,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