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将相才,忧国还忧民。
大开天章阁,奸邪日逡巡。
至今姑苏田,利泽及后人。
试吏计资算,积累犹涓尘。
功名苟树立,富贵何足云。
【注释】
述古四章送范瑞卿回越:这是一首送别诗。范瑞卿,名不详,字叔能,苏州人。天圣元年(1023年),举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杭州。景祐二年(1035年),迁太常丞、集贤校理,出知处州(今浙江丽水)事。四年(1037年),改知虔州(今江西赣州)。庆历二年(1042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四年(1024年),出知杭州。六年(1046年),复召还京,任参知政事。七年(1048年),罢知杭州,以观文殿学士致仕。皇祐二年(1051年),赠中书令。范叔能为人正直,敢于直谏,为政清廉,深得人心。范叔能与梅尧臣齐名,时称“梅欧”。
才:才能。
忧国犹忧民:忧虑国家就像忧虑人民一样。
大开天章阁:在殿阁中设置天章阁。天章阁是收藏皇家藏书的地方。
奸邪日逡巡:奸邪之徒日渐猖獗。
姑苏田:苏州的农田、田地。姑苏,地名,今江苏苏州市。
利泽及后人:使天下百姓受到恩惠和好处。
试吏计资算:考核官吏的资历和才能。计,考核。
功名苟树立:只要功名立定,就满足了。苟,苟且,只求。
富贵何足云:财富和地位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庆历五年(1045年)送范瑞卿回归故乡所作的。当时范已官至参知政事。范瑞卿归朝后,深得仁宗信任,他多次上书,建议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又主张对西夏用兵,收复河湟之地;并力主重农桑,兴水利。但因遭权臣阻挠,未能实现。这首诗就是作者对范瑞卿的劝勉与安慰之词。全诗语言朴实,意蕴深远。
首联“文正将相才,忧国还忧民”,起笔点明范瑞卿的才华和品质,同时表明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作者赞扬范瑞卿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才干,认为他是位有远见的政治家,能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颔联“大开天章阁,奸邪日逡巡”,进一步写范瑞卿治理国家的功绩和才能。作者通过描写范瑞卿治理国家的具体事例,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的治国才能。
颈联“至今姑苏田,利泽及后人”,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范瑞卿政绩的肯定和赞美。作者认为范瑞卿的政绩已经惠及后世子孙,他们将会继承和发扬范瑞卿的遗志,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尾联“试吏计资算,积累犹涓尘”,“功名苟树立”,“富贵何足云”等句,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范瑞卿进行了评价和赞扬。他认为范瑞卿不仅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而且注重实绩,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作者认为范瑞卿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此诗通过对范瑞卿的赞美和劝勉,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爱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