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林净如扫,石径穿岭细。
绀庐出深树,飞湍下云际。
偶逢赤髭侣,嘱我听真谛。
菘肥斋钵丰,樾古佛灯翳。
周檐棘篱短,野枳香入袂。
夕磬两三声,半岩花雨霁。
【注释】
空林:空旷的树林。绀庐:深红的小屋。真谛:佛教语,真理。菘:菜蔬。斋钵丰:饭食丰盛。樾:树荫。周檐:四周的屋檐。棘篱:荆棘编成的篱笆。野枳香:野草发出的气味。
【译文】
空旷的山林像被扫得一尘不染,石径穿过山岭细细弯弯。
深树中露出的房屋是绀色的,飞流而下的湍急水声好像从天边传来。
偶遇上一位胡须花白的朋友,嘱我聆听这佛法的真谛。
菜蔬丰富饭食丰盛,树荫浓密佛灯幽暗。
四周屋檐短小荆棘密布,野草发出的气味飘入衣袖。
黄昏敲响两三声磬声,半山的花雨已经散去。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山寺的诗。首联写山寺环境幽静,空寂无人;颔联写寺内景物;颈联写寺里僧人的生活;尾联描写山寺傍晚时分的景色。
“空林”点出题面“游山”,而“净如扫”则表明山寺之清幽与寂静。“净”字,不仅指环境,也指心境。“扫”字,则写出了空寂无人的境界和诗人的心境。
此联为全诗定下了一片静谧、肃穆的气氛,为后文进一步描绘出一幅空灵幽静的画面。
颔联“绀庐出深树,飞湍下云际。”两句写景,但并不直写,而是通过“绀庐出深树”,“飞湍下云际”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写景,使景与情浑然一体。
“绀庐”,即深红的屋子,这里用来比喻山寺。山寺的屋舍,因为远离尘嚣,所以看上去比周围的树木还要显得古老一些,颜色要更深一些。“出”字,把“深树”和“绀庐”联系起来,表现了“绀庐”的古朴和幽深的特点。
“飞湍”句写山涧中的水流。在山间穿行的溪流,因为受到周围岩石的阻挡,流速加快,飞溅起来,好像要从天空中落下。“飞湍”一词,把“飞”和“湍”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水流的力量。
颈联“偶逢赤髭侣,嘱我听真谛。”突然转折,由写景转入写人。作者在山中偶然遇到了一位胡子花白色的和尚。和尚向作者嘱咐了什么,让作者倾听什么?“嘱我听真谛”一句,就是对前面两句的概括回答。这里的“真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谛”,而是指佛教的教义或道理。
这一联中,作者以“真谛”为中心词,用“赤髭侣”作为宾语,把前两联中的“空”、“净”、“绀庐”、“飞湍”等意象联系起来。
“嘱我听真谛”一句,是说在空寂的山林中,遇到赤髭和尚,他向笔者传授着什么?或者说,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笔者听到了什么?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讲述作者在山寺中所听到的话,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整体上看,这一联所表述的内容,是与前面两联相呼应的,也就是说,作者是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前面两联的问题。
“菘肥斋钵丰”两句,写僧厨的丰盛。“菘”是一种蔬菜。“斋钵”是吃饭的工具。“丰”在这里表示多的意思。
“菘肥斋钵丰”意思是菜蔬丰富,饭食丰盛,说明山寺生活富足。“樾古佛灯翳”一句,写寺内的佛像灯光闪烁。“樾”是遮蔽的意思。“翳”是昏暗的意思。“古佛灯翳”的意思是古佛的灯罩上布满了灰尘,说明山寺里没有多少游客光顾,也没有太多的人来拜佛烧香。
“周檐棘篱短”,“周檐”指四周屋檐,“棘篱”指用荆条编成的篱笆。这两句是描写山寺的简陋和偏僻。“短”是形容篱笆低矮的意思,“棘篱”是形容篱笆是用荆棘编成的,说明山寺里的建筑十分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贫瘠。
“野枳香入袂”,意思是山寺里野草发出的气味扑鼻而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野”字,强调的是气味的清新自然。
尾联写山寺傍晚时分的景色。前两句写山寺傍晚时分的景象:“夕磬两三声,半岩花雨霁。”
“夕磬声”指的是寺院晚上敲钟的声音。“磬”是一种古代打击乐乐器。“雨霁”意思是云彩散尽的天空出现了彩虹,意味着天色转晴。“半岩花雨霁”意思是夕阳下的山岩上,花瓣纷纷落下,雨过天晴时,彩虹出现于半山之中。这一联描绘出了傍晚时分山寺宁静美丽的景色。
这首小诗写游山寺的感受,通过对山寺环境的描写和对僧人生活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佛理的体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清幽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