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青原去,停骖洗耳亭。
偶闻徵隐逸,来此濯清泠。
问法黄龙在,吟诗白鹤听。
巢由不可见,松月满窗棂。
【注释】
题洗耳亭:写在洗耳亭的题咏。
青原:山名,位于江西奉新县境内。
黄龙寺:在奉新县城西三十里处,唐时建有黄龙寺,为当时江南佛教名刹。
吟诗:指作者自己所作的诗歌。
【赏析】
此为七律一首,是作者在江西奉新县青原山上黄龙寺所作。
“路入青原去,停骖洗耳亭。”首联点明地点和事由:“路入青原去”说明诗人从何处来,“停骖洗耳亭”说明诗人到何处去。“停骖”,谓停下车,即停驻下来。“洗耳亭”,相传晋人王右军曾居于此,因爱其清幽,故称“洗耳亭”。《世说新语·言语》:“谢安游东山,临海欲还,顾诸子侄云:‘已许君家用相,岂可自动用耶?’既出,有人从窗中窥视,正色云:‘云何作此?”谢氏以为真偷物者也。后遂用“洗耳”比喻避祸全身之术,如晋殷浩、刘惔俱有此事。(见《世说新语·政事》)“停骖”即停车的意思,“洗耳亭”为古迹名胜,诗人至此而“停骖”,实是借以抒发情怀。
“偶闻徵隐逸,来此濯清泠。”颔联承上启下。“征隐逸”,典出《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孤竹国君之子,不食周粟,采薇而饿,饿死于首阳山。后人因以“徵隐逸”指代隐士。“来此濯清泠”,据《太平御览》卷三六引《襄阳耆旧传》,洗耳亭旁有泉流,水清冽可鉴,故称清泠泉。两句一转,由“停骖”引出“征隐逸”,“来此濯清泠”,则表明诗人到此的原因了。
颔联紧接颈联:“问法黄龙在,吟诗白鹤听。”这是颈联的承接。“问法黄龙”,典出《宋史·赵鼎传》:“(赵鼎)尝梦神人令公黄龙降榻前曰:‘我朝大贵。’”《舆地广记》卷五八引《洞天福地记》载:“汉高诱注《淮南子》云:‘黄龙者,龙也;黄者,土色也。’”此处借指黄龙寺。“吟诗”指吟诵诗篇。两句意谓:我听说此地有隐士隐居,便来到这里,想向隐者请教佛法,又听到隐者吟诵诗篇。
“巢由不可见,松月满窗棂。”尾联进一步抒发情怀:“巢由不可见”,典出《庄子·让王篇》:“孔子适楚,出于林中,见状貌异于众者,再拜之而后喻之。其人曰:予少而志其大,书之与屋梁,刻之以自臧,予独异夫为人臣者留余言,而可以为天下法则。……今子自以为足矣,乃方十人之庐而住,大不为利己,小不为卑体。”巢父、许由,都是传说中的隐士。《尸鸠赋》:“鸟巢于高栋兮,鹊集于深木。”《文选》左思《吴都赋》:“栖巢于江皋兮,翔集于洲渚。”又《文选》李善《注》:“许由者,神农之时隐人也。”这两句意谓:巢父、许由这两位隐士已经看不到了。又写景:“松月满窗棂”,写景兼抒情。松树苍翠,月光皎洁,洒在窗棂上。“松月”,指松影。这句写景,又寓含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此诗全用七言律体,句法严谨工整,音节和谐流畅。开头四句叙事,中间四句抒情,最后四句写景抒情,脉络分明。全诗意境开阔,情致深远,格调清雅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