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赏析】
此诗作于乾道三年(1167)冬,作者当时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与友人相会。诗人在驿舍中闲居无事,便用自己亲手烹制的春盘招待友人。此诗即景生情,借烹制春盘的趣事,表达了对生活简朴、不慕奢侈的生活理想。
首句“昨朝春日偶然忘”,意思是说:昨天早晨,因为忘了带菜,所以只好吃剩饭剩菜充饥。“忽”字写出了诗人的无心之失和对春天的向往,而“偶然忘”则又透露出诗人对这种偶然的得享天惠的喜悦心情。
次句“试作春盘我一尝”,承上启下,写诗人决定做一盘春盘来尝尝味道。“尝”字写出了诗人对这顿意外之餐的珍视。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一尝”,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却是诗人有意为之,他要用这一尝,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至六句写烹制春盘的过程。“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藕丝长”,是说:用木案上的铁器煎着食物,锅中食物的热气直冲锅盖,使锅盖也像被风吹拂一样颤动起来;用砂瓶煮的食物,其汤水如同银线一般细密。“匀和豌豆揉葱白”一句,说明在烹制春盘时,不仅注重色香味,而且讲究搭配。最后四句写烹制的春盘。“匀和豌豆揉葱白”,既点出了春盘里的各种配料,又表明诗人对烹制这些配料的技巧的娴熟。“细剪蒌蒿点韭黄”,说明诗人在配料时,非常讲究色彩的搭配。
末两句“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是说:这顿饭吃得和过去何曾一样满足,何必还要等待有美味佳肴才能吃饱呢?“何曾”指晋代人何曾,据《世说新语·排调》载:“桓公有主簿善文,甚见亲待,公每以国士许之。乃谓公曰:‘君若爱文,顾我同异。”何曾答称:“我应同。”后因以“何曾同是”表示完全一样。这里诗人说自己吃的和何曾一样满足,意思是说:自己吃得很香甜,就像何曾一样。“膏梁”是形容美食,这里指美味佳肴。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自己的饮食并不奢华,却也能过得和何曾一样满足。
全诗语言通俗,风格朴实,通过描写烹制春盘的过程,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