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听鸣舻,君曾有夙期。
如何三阅月,不寄一联诗。
独立海山对,相思沙鸟知。
端能乘兴否,一苇谅非迟。
寄潘茂
别后听鸣舻,君曾有夙期。
如何三阅月,不寄一联诗。
独立海山对,相思沙鸟知。
端能乘兴否,一苇谅非迟。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包括其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可能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感。
诗歌原文与译文
诗句
- 别后听鸣舻:在分别之后,听到船夫的号声。
- 君曾有夙期:您曾经有早先的约定。
- 如何三阅月:为什么过了三个月的时间还没有收到诗作。
- 独立海山对:我独自面对着海洋和山峦。
- 相思沙鸟知:相思之情如同沙上飞鸟一般清晰。
- 端能乘兴否:是否能乘着兴致而来呢?
- 一苇谅非迟:一条芦苇船应该不会太晚吧。
译文
别后聆听船夫的呼声,您曾早有约定。
为何过了三个月还不见您的诗作,独自一人面对大海与群山。
思念之情如同沙滩上的飞鸟,您是否还能与我一同畅饮?
能否乘着我的心意而到来?一条芦苇船应该不会太晚。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别后听鸣舻:分别之后,听见了船夫的叫声。
- 君曾有夙期:您曾经早有约定。
- 如何三阅月:为什么过了三个月的时间还没能收到你的诗?
- 独立海山对:我独自面对大海和山峦。
- 相思沙鸟知:我的思恋之情如同沙上的鸟儿一样明了。
- 端能乘兴否:你能否带着兴致而来?
- 一苇谅非迟:一条芦苇船应该不会太慢。
赏析
《寄潘茂》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和期望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与朋友间的深切情感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中的“鸣舻”和“沙鸟”等意象,不仅增添了景色的美,也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此外,诗中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思念和等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态度,即使长时间未见,仍然相信友情能够跨越时间。
创作背景
据资料显示,这首诗可能是元代诗人洪希文的作品,创作于某种特定情境之下,如离别或重逢之际。这种情感丰富的作品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反映了他们对于友谊的珍视及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寄潘茂》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作者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友情的一种美好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友情的力量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